【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三说虚妄的“人体革命”
                         --小报是《人体革命》的资料来源

                       ·方舟子·

    吴柏林博士在《人体革命》一书中,有一章(第41章)叫做“嫁接记忆”,
断言人的记忆可以移植,最后举了个例子:

    “施用记忆蛋白,以恢复人的记忆,这是比利时科学家进行的大胆试验。
一位青年人因车祸而长久昏迷不醒,而且失去了记忆。科学家就把一种记忆蛋
白用器具喷洒在他的鼻子上,并使之一点点渗入脑中。一天后,奇迹出现了:
这位年轻人恢复了部分记忆,并能回忆起当时发生车祸时的一些情景。继续施
用记忆蛋白,一星期以后,这位年轻人就恢复了全部的记忆。这位青年人除了
身上有着部分机械损伤外,从记忆角度讲,一切如常了。

    “科学家们还发现,记忆蛋白除可恢复记忆外,还可提高记忆能力、识别
能力和注意能力,改善整个思维状态。

    “由于种种原因,人的记忆移植目前虽未实行,但我们可以相信,在不远
的将来一定可以变成现实,并通过记忆移植造福于人类。到某一天,如果能将
科学伟人的记忆移植于后人,那更是人类共同的福分了。甚至还可以将自己在
青年旺盛时的部分记忆蛋白用基因技术复制储存,在年老时移植回去。”

    毫无根据地下耸人听闻的论断,乃是《人体革命》一书的特色。恢复记忆
和移植记忆乃是不同的两码事,吴柏林却可以根据一个恢复记忆的试验而断言
记忆可以移植,甚至做起了保留伟人记忆、储存记忆的白日梦来,这种“思维
状态”,不能不说是极其荒唐的。吴柏林所介绍的那个恢复记忆试验,也根本
不是基因时代的新发现。他所说的那种喷洒在鼻子上的“记忆蛋白”(这个说
法狗屁不通,下面再说),是指脑垂体分泌的激素加压素(Vasopressin),
有关加压素和记忆的关系的实验,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做出的,加压
素也早就商品化了,在美国的药店都可以买到其鼻腔喷剂(商品名为Diapid,
DesmoSpray或Minurin)。对加压素是否真能恢复、增强人的记忆,还缺乏确凿
的证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只批准它做为治疗尿崩病的药物,但许多人相信
它能增强记忆,把它当作象“脑白金”一样的聪明药,在参加重要考试、面试
之前往鼻子里喷一点。吸食大麻的人更喜欢用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玩意。现在
对记忆和蛋白质的关系的研究,早就到了分子水平,远非“用器具喷洒在他的
鼻子上”的粗糙实验可比。吴博士如果能去翻翻有关专业综述,或许能找到一
个更新、更恰当的“记忆蛋白”,比如CREB,蛋白G,蛋白激酶CamKII或NPAS2,
就都被认为与记忆有关。那么吴博士为什么会把二、三十年前,早已商业化的
东西当成了什么最新发现津津乐道,并做为“基因科学”的重大成就?我猜测
其原因在于吴博士乃是靠收集中国报纸上的科普小品写书,而中国报纸的这类
文章往往是你抄我我抄你,楞是把陈年旧事抄成了新闻。我查了一下,还真查
到了吴博士这条“新闻”的出处。《新民晚报》1999年1月7日有一则摘引自
《中药事业报》的文摘,与吴博士所述几乎一模一样:

“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
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撒一位遭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
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就恢复了记忆。以后
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有理由相信吴博士就是根据这条文摘写作的:第一,吴博士是上海人,想
必常看或订阅《新民晚报》;第二,这则消息刊登的时间与吴博士的写书时间
重叠(吴在后记中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郭志坤在1998年5月访美时约他
写书,他之后花了一年半时间构思云);第三,抄袭的痕迹很明显,比如原文
说:“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吴文
说:“除可恢复记忆外,还可提高记忆能力、识别能力和注意能力”,只是改
了关联词。第四,吴文虽然比原文长,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只是在表达上做
了改动,硬把原文拉长了。不料他自作聪明的改动,却暴露了吴博士的无知。
原文明确地说是“加压素”,吴博士却改成了“记忆蛋白”,表明他压根儿不
知道什么是加压素:加压素并不是蛋白,而是只有9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原
文说“遭车祸昏迷不醒”,吴文给改成“因车祸而长久昏迷不醒”,实际上加
压素只对恢复短期记忆有效,“长久”了可就不妙。吴文又发挥想象力说“一
点点渗入脑中”,而实际上加压素的作用极快,喷了之后几秒种之内就开始发
挥作用。

    根据小报上过时的、失真的、不知转了几道手的资料写科普图书,乃是中
国科普写作的恶习。我回国时翻了翻几本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普,都属此
类。《中华读书报》王洪波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报道《当“基因”遇到“克隆”》
批评这种现象。而打着“基因科学的专家”、“哈佛大学吴柏林博士”的招牌,
却也当起了小报的文抄公,还自吹为了这本书光构思就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
脸皮未免也太厚。而在被人戳穿之后,还摆出专家的派头,恶言谤语不断,使
尽不正当手段妄想坏人声誉、封人嘴巴,那不只是缺乏自知之明,简直是无耻
了。

2000.12.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