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04/08 (第一二七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                   § 【卷首诗】             §                       §     辛 哲:季节            §     季节                        § 【网讯】              §    ·辛哲·                     §  【牛肆】              §                   § 一个季节的断面 张远山:模范是怎样练成的      § 透过磨砂的镜框  贺 铭:报纸和语言的进化      § 均匀地落在裸肩上                    §   【丝露集】             § 我的眼睛,                   § 埋藏了一整个冬天  简 杨:倒叙哀情          § 终被这深不见底的夜 流 沙:一个酒吧的消失       § 被这刺人的雾唤醒                   § 凌晨, 【网里乾坤】            § 盲人如我声嘶力竭                   § 在街道游走 诚 鸿:水与国家闲谈        § 呼喊,呼喊 亦 歌:《庄子传》创作手记     § 呼喊! 方舟子:进化·达尔文以后(一)   §                   § 是咸湿的空气 【网萃】              § 还是季节本身劫走了我的知觉                   § 和呼吸 游离诗选:死亡的意象        § 我要触摸                   § 我要                   §                   § 那个人,站在腥红的街灯下                   § 说,                   § “只要合上眼睛                   § 就能找到嘴唇”                   § 【网讯】∽∽∽∽∽∽∽∽∽∽∽∽∽∽∽∽∽∽∽∽∽∽∽∽∽∽∽∽∽∽∽ ◆     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评选启事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和新语丝决定举办第五届 “PSI-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评选,规定如下:   一、参加评选的作品内容、体裁和篇幅不限。   二、评出一等奖一篇,每篇奖励一千美元(或人民币八千元);二等奖二篇, 每篇奖励五百美元(或人民币四千元);三等奖十篇,每篇奖励二百美元(或人 民币一千六百元)。计划在明年四、五月间在海南岛三亚市举办由新语丝编辑、 本届和历届获奖者参与的笔会活动,包四夜免费住宿(其他费用自理)。   三、评委由新语丝编委组成。评委的作品不参加评奖,但可以列入专辑发表 或结集出版。   四、新创作和已在网络上发表的稿件均可参加评选。来稿将选择在《新语丝》 杂志和新语丝网站上专辑发表,并可能结集印刷出版。在《新语丝》杂志上发表 的以及结集出版的稿件另外支付稿酬。   五、中国大陆的来稿请寄xinyusi@yahoo.com,其他地区的来稿请寄 editors@xys.org。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请提供作者的真实姓名和地址。   六、十二月三十一日截稿。获奖名单将在《新语丝》明年三月号公布。   七、本奖以后每年评选一次。 ◆ 以下转载自《外滩画报》2004年8月12日记者韩燕明、徐心如的报道《北大 博导的信誉危机》。   北大法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苏力最近比较烦。   麻烦的原因在于今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   按照北大的规定,每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分为初试(笔试)和复试(面试) 两关。初试为封闭式不记名答卷,复试选取初试合格的学生,由博士生导师以及 相关学科的教授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复试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考试。   恰恰就是这次面对面的复试,让朱苏力教授成为全国学界万众瞩目的焦点。 北大法学院法理学专业今年有67名学生报考博士,其中法社会学方向有26名学生 报考。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预定在法社会学方向中招收3名博士生。按照 北大研究生院规定,今年博士生复试的合格线是:英语 50 专业课 60。   初试成绩在4月6日公布出来,所有法社会学方向的26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 全部科目考试过关,这个人叫甘德怀,他的成绩是:英语 52 法理学 84 法社会 学 63。甘德怀同时以总分199分的成绩在法理学全部考生中名列第一。   在南京河海大学法律系任讲师的甘德怀得知自己考博初试第一的消息,真是 喜出望外,当天中午就邀约两个要好的朋友,去河海大学附近的小酒馆小搓了一 顿,以示庆祝。照甘的想法,朱苏力教授今年招收的博士生是3名,自己是惟一 一名初试过关的学生,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而现在是一个萝卜三个坑,如果 自己都不被录取,还有谁更有理由成为朱苏力2004年度的博士生呢?   北大考博经历   引发网络风暴   但4月19日的复试结果让甘德怀大感震惊:两位初试没有过关的女生顺利通 过了考试,成为朱苏力教授2004年度的博士生,而初试高居榜首的自己却名落孙 山。   甘德怀对考试结果不服,认为北大法学院的复试测评有失公允。于是将自己 在北大考博的前后经过写成一篇洋洋6000字的文章《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张贴 到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页上,很快引起一场关注中国考博制度以及甘 德怀个人遭遇的网络风暴。   网络风暴前期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北大法学院复试的程序和考题的合理与 否上。问题主要有:   一、进入复试的艾佳慧和何远琼各有一门学科的成绩低于北大研究生院规定 的复试分数线,其中艾佳慧的成绩是:英语46、法理学83、法社会学60,英语成 绩比规定分数线低4分;何远琼的成绩是:英语57、法理学57、西方法律思想史 72,法理学成绩比规定分数线低3分。两名学生都没有通过初试的筛选,是如何 进入复试程序的?   二、复试中三个评委之一的周旺生教授向甘德怀提出的问题——“法院判决 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是否成为一个学术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仅 见于周旺生教授自己所著的书籍中,如果没有阅读过周教授的书,那这个问题就 无从回答。在一考定乾坤的考博复试中让甘德怀回答这样的考题是否太过无厘头?   三、朱苏力在向甘德怀提出了“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接下 来用同样的问题向艾佳慧提出,是否有失公允?而艾佳慧关于问题的回答是否有 对考官溜须拍马的嫌疑?因为艾佳慧的回答是“我最喜欢的书是波斯纳的《超越 法律》(此书中译本译者为朱苏力)”,喜欢的理由是“波斯纳文字犀利,只对 事不对人(此话可以在朱苏力的译序中找到)”。   四、由朱苏力、周旺生、强世功组成的三人考评小组,由于强世功迟到二十 分钟,没有参与甘德怀的面试过程,这样作出的评定结果是否有效?   五、北大法学院在考博复试这样重大的事情上表现得过于随意,人为化、主 观化痕迹显露,让人对北大考博的公正性、严肃性产生了怀疑。   认识但不熟悉   ——朱教授深陷网络危机   7月12日,面对网络上的热问,朱苏力教授在“新语丝”上发表回帖《关于 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朱苏力此举无疑是想平息互联网上对甘德怀考博遭遇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对北 大法学院的指责,不想却引来了网络上更大的反击,随之而来的关于对朱苏力 《说明》的质疑在新语丝、天涯、博客中国等网站上迅速蔓延,各方人士参与其 中,口水与砖头齐飞,笔墨与鼠标共舞。从网络舆论的趋势看,朱苏力教授无疑 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网络风暴关注的中心也从北大法学院考博的程序转向朱 苏力在《说明》一文中对艾佳慧身份的遮掩上。   《关于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中,朱苏力教授称:“在应试的三位考 生中,有一位是仅仅认识,但不熟悉,后两人则是在面试时才见面。因此,不存 在歧视外校考生或偏袒熟人的问题。”   但有好事的网民立即从北大今年毕业的硕士生名册中查阅到,朱苏力教授所 称的“仅仅认识,但不熟悉”的人,正是自己今年指导毕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艾佳慧,也就是说朱苏力是艾佳慧的硕士指导老师。网民还查阅到艾佳慧的获奖 论文《司法判决书中“双高”现象并存的另一种解释进路——对辽宁省营口市中 级人民法院一审经济纠纷判决书的经验研究兼与张维迎、柯荣住两位先生商榷》 受到过朱苏力的高度评价,朱称这篇论文“展现了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是一篇出色的交叉学科研究论文。”   以上事实否认了朱苏力教授对于艾佳慧“仅仅是认识,但不熟悉”的说法。   为什么朱苏力教授要在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进行掩饰呢?这是目前关 于“北大考博事件”(网民称之为“德怀门”)的最大疑惑。有好事者甚至贴出 了艾佳慧的照片,企图从形象上说明是艾佳慧而不是甘德怀入选2004年朱苏力教 授博士生的理由。   越描越黑   ——网民围剿朱苏力   7月27日,朱苏力接受《新京报》采访,表示不欢迎甘德怀继续报考自己的 博士生,同时声称自己在招收博士生上宁缺勿滥,虽然有三个名额,但自己宁愿 让三个名额出现空缺,也要尊重自己的学术标准。在此之前,朱苏力还撰文声称 自己十多年来没有招收过在职博士,以表明自己在博士生招收环节上的公正、清 白。   但朱苏力的新的说法在网民无孔不入的探寻中被很快戳破。有人从北大法学 院方面获得消息,这次朱苏力教授招收的博士生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另外 一名博士生叫龚文东,龚是北大法学院的副院长、工会副主席,龚文东甚至根本 就没有参加朱苏力教授在打发甘德怀的时候所说的“很重要”的复试。   (本报记者就朱苏力教授2004年招收的博士生一事与北大法学院联系,得到 了法学院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证实:龚文东确实已经与艾佳慧、何远琼一道被 录取为朱苏力教授的博士生,而且录取通知书都已经发出去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互联网上关于“北大考博事件”的讨论终于炸开了锅。 以前还有的为朱苏力教授辩护的声音立即消失无踪,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被欺骗的 感觉。   有网民问:朱苏力教授称复试极其重要,“初试只要文笔流畅,老师就会随 便给个分数”,基于此理由刷掉去初试第一的甘德怀,然而龚文东连复试都没有 参加,为什么又录取他呢?   而关于另外一名考生何远琼的资料也被翻了个底朝天,经查对,何远琼初试 参加的考试科目是英语、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根本就不是报考法社会学方 向的学生。   重重谜团   威胁北大百年信誉   于是,朱苏力教授今年录取的三名博士生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了让人费解的 谜团。   艾佳慧的谜团是:朱苏力教授明明是艾佳慧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并对艾的 论文有高度评价,但朱却撰文说他与艾佳慧“仅仅认识,但不熟悉”。龚文东的 谜团是:为什么根本就没有参加复试,却成为了北大法学院新一年的博士生?   何远琼的谜团是:根本就没有报考法社会学方向,也没有参加法社会学科目 的考试,为什么能参加朱苏力教授的复试且顺利过关?   上面三个人的谜团加在一起,也许能够解释另外一个谜团——甘德怀初试成 绩高居所有法理学考生的榜首,为什么却不能入读北大法学院的博士?只有这些 谜团一个个被解释清楚了,有关这次北大考博事件的争论才会平息下去,否则, 人们永远要为这些谜团感到狐疑,永远要为北大法学院招收博士制度的公正性表 示质疑,也会对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学府的信誉表示怀疑。   然而北大法学院,以及朱苏力教授本人现在都选择了对这次考博事件沉默以 对,没有解释,也没有反驳。   在本文截稿前,本报记者曾经几次与朱苏力教授联系采访,朱苏力教授的回 答都是:“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反正也说不清楚。” 《外滩画报》专访方舟子谈网络话语权与“甘德怀事件”   外滩:甘德怀事件,网络所起的作用?特别是“新语丝”网站如何对甘事件 进行深入的客观、全面的追踪评论?   方:如果没有网络,也就没有甘德怀事件,从最初的反映、交锋、知情者的 透露、内幕的被揭发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网络上针对此事发表的评论的数量 和质量,也是纸媒所无法比拟的。新语丝基本上只是提供了一个供发表评论的平 台作用,文章都是作者投来或读者转寄的。现已持续一个月,刊登了评论此事的 文章三百多篇,被称之为有关该事件的“官方网站”。虽然我本人的立场很明确, 对朱苏力的批评不遗余力,但是对支持朱苏力的文章,只要言之有物(不一定就 言之有理),投来了我也会登出,让大家听听另一面的声音。对涉及的关键内幕, 在公布之前我会尽量做一下查证,有的是通过网络就可核实的(例如艾佳慧是朱 指导的硕士生),有的则需要通过网下核实(如龚文东副院长被录取),有的一 时无法核实,则只好不公布出来了(例如何远琼是否是朱院长的同学的学生)。   外滩:甘事件大量知情者,也进入了事件的讨论?并丰富了事件本身,是否 认为网络传播比传统的媒体传播更立体?信息源与受众是交织的?事件中的主角 和配角,都在网络上表演自己的故事?   方:网络做为一种新型媒体,有许多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点,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没有地域限制、交互性强、有最充分的言论自由、容易检索资料等等, 因此实际上是揭露黑幕、营造舆论、查清真相的良好工具。我们以前已利用网络 揭露了许多起学术腐败事件,这一次算得上是比较成功、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这个 工具的一次。   外滩:很多参加甘事件讨论的人,也都是Blog。是不是网络的讨论方式,已 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BBS隐蔽身份的讨论,升级为代表个人信誉的Blog行为。 最终在网络上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   方:所谓blog,是指网络日志,不过是一种网络发表方式。这一事件中, blog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我们刊登的揭发、评论,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投 稿或先在BBS上张贴,首先通过blog发表的几乎没有。绝大部分评论者都是化名 发表的,也都隐蔽了身份。另外,blog也是可以隐蔽身份的。   外滩:网络话语权的实力大增?如何利用这些网络话语权进行有效地监督? 就是让更多的人,更负责的,更积极参与讨论?   方:类似朱苏力事件这么热闹的事,在新语丝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像1999年 率先在网上批发楞功,2000年揭露“基因皇后”,2001年揭露“核酸营养品”, 其持续的时间、参与的人数、形成的影响,都可与朱苏力事件相比。不过,以前 这些事件因当时国内互联网还不够发达,主要是海外华人学者、学生参与,而这 一次则是真正做到了里应外合,网络话语权的实力大增,主要体现在国内网民身 上。怎么更好地利用网络话语权进行有效地监督呢?我提两条建议:一、要有更 多的负责任的、有公信力的发表平台,靠一两个网站的支撑是难以打开局面的。 中文网上许多舆论网站沦落为传播谣言、互相谩骂的场所,如何能有公信力?有 的学术批评、学术打假网站,其管理员本身就造假,就是学术腐败分子,又如何 让人信服?二、国内外网民要加强联系。国内许多学术腐败行为,利用的是国内 外信息不对称,利用国人对国外情况的不了解而蒙人、骗人。如果这类欺骗行为 能即时地被国外人士了解,国外人士的揭露又能即时地传回国内,那么就可以形 成有效的打击。   外滩:如何预计未来的网络言论发展,Blog是否会成为发展的主流?方老师 将如何积极倡导网络的发展?   方:我不认为Blog会成为网络的主流,正如日记不可能成为文学的主流。这 种过于个人化的发表形式是难以形成广泛的影响的。不管采取什么发表方式,我 希望评论者能够自律。网民在网络上享有最充分的言论自由,实际上不可能受到 什么限制(在某个网站发表不了就去别的网站或干脆自己建网站),在这种情况 下自律就显得更重要。批评与骂街的区别,舆论监督与谩骂发泄的区别,就在于 评论者、监督者是否是抱着负责任的、理性的态度。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自律,但 是只要有一部分人自律就够了,在自由竞争中就会胜出,成为主导网络健康发展 的力量。大家一起堕落才是可怕的事。 ◆ 以下转载自《南方周末》2004年7月22日石岩的报道《博客“博”上方兴东》。   “看来,我是非要读成清华有史以来耗时最长的博士了。”6月底,35岁的 方兴东填了两张转系申请表。新学期开始之后,他可能从清华大学电机系转到新 闻与传播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清华电机系读了8年半的 博士,却以“挑战微软霸权”、“互联网实验室首席分析家”和“博客中国主持 人”等IT领域的角色更为人所知。   6月,方兴东以《基于博客的知识运行机制研究》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申请工 学博士学位。这篇博士论文分8章,从博客(Blog)的知识运行机制研究着手, 侧重研究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等问题,其中第7章以“高压脉冲功率 等离子体(电机学科的研究领域)的知识传播和共享平台”为案例,分析Blog作 为科研交流平台的可能性。   6月11日,方兴东要以Blog研究申请电机系工学博士的消息在BBS水木清华站 (以下简称水木)的Blog专区被披露。   几天内,大量质疑出现在水木上:方兴东的论文是否具有博士论文水平?是 否具有电机系高电压专业博士论文水平?博客和电机学科的联系何在?甚至有人 以一斤荔枝为赌注,就方兴东是否能拿到博士学位,在水木上赌输赢。   6月15日,是方兴东正式答辩的日子。BBS上的讨论越演越烈,热烈的讨论和 质疑伴随着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和调侃。答辩当日,几位清华网友自发前去旁听 并录音,有同学打破惯例抢在答辩委员会提问之前向方兴东“发镖”,请他回应 BBS上热烈而尖刻的问题。然而,答辩委员委五名成员(分别来自清华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电机系、经管学院、中科院计算机所、华北电力学院)对论文全票 通过。   这篇论文开题以来一路绿灯,甚至拟报校优秀毕业论文,却在最后关口卡了 壳:6月24日,电机系学位委员会对方兴东论文进行最后表决的前一天,有人在 BBS上宣称:“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方兴东的论文被毙了!”事先赌方兴 东论文顺利通过的网友被他们的对家催促兑现一斤荔枝的赌注。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机系学位委员会成员介绍,学术委员会讨论时,已 得知网上对此事的强烈反应,有两位成员提出质疑:我们电机学科的专家有没有 能力评价跨如此宽学科的毕业论文?另有成员解释:虽然我们不是很懂,但是应 该相信相关领域专家的评审意见和答辩意见。进而有人提出:根据方兴东的兴趣 所在和发展趋势,补一些课后改申请传播系的博士学位,对他今后的发展更有利。 按照清华的传统,要授予博士学位,系学位委员会必须全票通过。因此,电机系 学位委员会最终没有进行表决,将表决权转交给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位委员会。 几天之后,方兴东接到通知:他的论文,学位委员会暂不表决,建议他转到本校 新闻与传播学院,补修两门课并重新开题之后,以同一论文申请另一专业的学位: 传播学博士。   7月17号,暑假之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方兴东接到传播学院教务的电话,被 告知他的学籍关系已经转到了传播学院。   “瓶子”在Blog上首先披露了方兴东以“博客研究”申请工学博士学位的消 息。   “瓶子”:只为维护电机系   最早把“方兴东论文事件”张贴在网上的人叫“瓶子”,今年2月起,他一 直坚持以很高的频率写Blog,最勤快的一天写了15篇,按照方兴东一直推广的 “博客”概念,他显然属于典型的“博客”。   6月11日,电机系学生“瓶子”在系海报栏看到方兴东的答辩公告。“名人 嘛,马上停下来看了两眼,可一看我就愣住了:难道Blog也成了清华电机系高压 专业的研究方向了?”瓶子把这些见闻写在当天的Blog里,标题是《“佩服”方 兴东》:“方兴东同学搞的‘博客中国’是比较出名,个人创业也无可厚非,但 要是拿这么一个和专业不相关的论文出来答辩,也太不尊重清华的博士学位了吧? 假如连这样的论文都能通过,那清华的博士学位还能说明什么?别说通过,这样 论文居然能混上答辩资格,实在也令人很惊讶。”   “瓶子”本来只想在Blog上和朋友私下讨论:“我的Blog只有朋友才看。它 不参与排名,在水木Blog首页的Blog排名中看不到。我估计是一些朋友把这件事 告诉了他们的朋友……”   《“佩服”方兴东》一文被转载到水木的几个讨论区上。一时间,热帖不断, 在好几个讨论区的讨论成为当日水木的站内十大新闻(指当天参与讨论人数最多 的十个帖子)。   随即有自称是方兴东师弟的人回帖,作了四点答复,表示“以高电压脉冲等 离子专业领域的知识共享为案例,是该论文何以申报电机系博士学位论文的根 据”; “这一研究成功申请了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最后的结语是方兴东的论文“跨电机工程、经济学、传播学等几大学科, 属最新学术研究方向,将有可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瓶子”回应:“除了第一点外,跟电机系都没什么关系。‘教育部哲学社 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然很牛,但‘从一个侧面说明该论文所具有的 学术价值’是指电机系高压方向的学术价值吗?方同学去申请哲学博士学位我没 意见,但拿这作为授予电机系博士学位的理由,恐怕没人会支持。”   “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让网友由“怀疑”变为“气愤”,引发了大 规模群攻。   有网友查看了作为论文主要案例的“脉冲功率等离子博客平台”(plasma. cn,现已无法访问)后,更尖刻的质疑随之而来:“拿网上随意下载的免费软件, 安装起来就拿去申报电机系博士学位了?还要引起第四次工业革命?”   “‘脉冲功率等离子体博客平台’是方同学做的工作中惟一和电机专业相关 的,但它上面所有的文章数合起来也就二三十篇。其他课题组的内部交流网站, 内容都远比它丰富。”   “这个Blog上还发布了方兴东同学的博士论文摘要和博士论文预答辩。从这 两篇文章的内容看,方同学做的工作,完全不懂电机系高压专业的人也能做出来。 当然,也需要其他方面的能力,但肯定不需要电机系的知识。所谓的‘跨学科’, 原来仅仅是在网站上放些高压专业相关的文章!这可是清华电机系博士答辩啊!”   方兴东的博士论文摘要、方本人及“博客中国”的背景资料随即被几位网友 张贴在自己的Blog上。还有人批评“博客中国”不尊重Blogger的版权,靠木子 美事件出名……   与网络上众多热闹一时的事件类似,“方兴东论文事件”的热心参与者渐渐 散去,只留下几篇详细叙述事件过程的Blog日志作为“曾有此事”的凭证。   “我最后听说的情况是学位委员会的老师为方的论文激烈争吵,当时房间门 没关,所以有人经过时听到了。后来我们就忙各种各样的事情,没听说任何相关 消息了。”回顾当时参与此事的动机,“瓶子”思忖再三:“最初只是不希望电 机系的声誉受损,并不想过多地指责方兴东学长。”   方兴东:我一直都跨学科   就连最热烈参与质疑的网友也认为,顺利通过开题、预答辩等环节之后,方 兴东的论文通过答辩的可能性很大。   不能通过论文答辩,对方兴东本人也是一个意外:“我做事情从来不会取巧。 我的论文从开题报告到论文送审,学校都没什么异议。我的论文是申请清华大学 工学博士学位,没有说是哪个专业的。我的学籍在电机系,但我的毕业论文实际 上和电机系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我的论文没写好,那是我的过错,如果这个论文 不适合电机系,应该早就告诉我。”   在清华读博的8年间,方兴东几次结合自己的兴趣搞电机与其他专业的“跨 学科”研究:1996到1999年间,是将电机和环境科学结合在一起的“高电压脉冲 水处理”;1999年到2001年休学创办互联网实验室;返校之后,2001年结合经管 学科,研究互联网在完成商业化之后如何向社会化转型;2002年,兴趣转向“博 客”。在此期间,方兴东参与申请了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 关项目——“博客技术及其对组织沟通及其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研究”和“网络 思想教育”的子课题“博客技术的发展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并获得通 过。即将在传播学院完成的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方第三次“跨学科”。“这次跨就 跨大了,直接转过来了。”方兴东说。   方兴东的导师关志成也很支持“跨学科”,曾培养了一个博士,研究电磁场 环境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受到电机和生命科学两方面专家高度评价,还被评为清 华优秀博士毕业生。   方兴东希望自己感兴趣的Blog能和毕业论文结合,“因为这个题目是电机系 的,也不能完全没有电机系的内容”,于是“脉冲功率等离子体博客平台”就成 为论文最后一章的案例,“我希望通过Blog将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积累起来。” 方兴东说。   “我的论文从开题报告开始就是公布在博客中国上面的。‘高压脉冲放电’ 只是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它肯定不是论文分析的主要内容,我自己都认为这一 章不是一个独立的章节。”   “有人说‘脉冲功率等离子博客平台’是基于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没有任何 技术含量。这个我不否认。其实,我在自己论文的第135页‘软件的获取’部分 已经清楚地标明了使用的软件版本和下载地址。实际上,我认为博客的革命性所 在就是取消了技术屏障,任何人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开一个博客网站。我感兴趣的 是:博客成为一种工具后,个人、组织、学校、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变革,它的运 行机制和知识扩散机制是怎么样的。我在写论文的时候根本没想什么电机系不电 机系。”   “还有人批评‘脉冲功率等离子博客平台’上内容很少。其实我在论文里已 经写得很清楚:一个专业的Blog网站成长起来起码要两年以上。‘博客中国’我 也是做了两年以上,才得到大家比较广泛的认可。‘脉冲功率等离子博客平台’ 只是一个测试版,我本来不想发布出来,但是有人说‘你起码要先让大家看到样 子’。在我的论文里面,我是有时间规划的。”“自称我师弟的帖子莫名其妙。 ‘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不要说网友,我都觉得愚蠢无比。一个博客应用怎会 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方兴东认为,他的论文从开题到送审,半点没有偷工减料。清华的博士论文 可以选择匿名评审和非匿名送审,参评校优秀毕业论文必须匿名:三名评审,一 票否决论文就不能通过。方兴东选择了清华最严格的论文评审方式。   匿名评审结果出来,“论文选题意义大”、“知识水平优”和“达到博士论 文水平”等项目都是三票通过。   匿名送审之外,方兴东的论文还以非匿名的形式请五位老师参评。正式的预 答辩是两次,比一般的博士论文答辩多了一次。此外,方兴东还在学校范围之内 请相关专业专家,进行过额外的两次非正式答辩预演。“听过我论文的专家应该 在20个以上。”   “写一篇博士论文比我以前写三本书五本书都要痛苦。我在2003年8月份出 版了一本48万字的研究博客的书,‘木子美现象’是11月份的事。那时,国内、 甚至国外对‘博客’这个概念还知之甚少。为论文耗费了大量精力,我觉得不太 值。对于论文本身的质量,我是有这个信心的:对博客的研究,短期之内不要说 国内,国外也不可能有人比我研究得更深。”   “本来我是马上去传播学院读博士后,现在好了,下学期初,我就要作第三 次开题报告了。”方兴东说。 【牛肆】∽∽∽∽∽∽∽∽∽∽∽∽∽∽∽∽∽∽∽∽∽∽∽∽∽∽∽∽∽∽∽ ◆             模范是怎样练成的      ·张远山·   有一种神圣道德,基本原则叫“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具体要求是“毫不 利己,专门利人”。既然人人无私,个个利人,那么得利的会是谁呢?答曰:公 家。只有公家可以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宣扬这种神圣道德,就是要求天下人都 无私地为公家服务。   世上最无私的人,是奴隶。然而既要求奴隶“无私”,又直斥为“奴隶”, 奴隶一定不高兴,也就不肯“无私”了。要想让奴隶心甘情愿地无私,就必须把 奴隶哄得欢天喜地,哄得神魂颠倒,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把主、奴的名分颠倒过 来:把主人改名为“公仆”,把奴隶改名为“主人”。   然而“正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事情不可能如此简单就大功告 成。因为人人愿意当主人,没人愿意做奴隶。所以尽管主人顶着“公仆”的贱名, 依然人人争当“公仆”。仅仅让奴隶顶着“主人”的虚名,却名至而实不归,奴 隶还是不乐意。如何解决这个天大的难题呢?那就需要本文的主角──处于主人 和奴隶之间的奴才──出场了。   在奴才出场之前,主人再次动用“正名”魔术,把奴性改名为“无私奉献”, 把奴才改名为“先进模范”,于是奇迹立刻产生了:有了个别奴才的“模范带头 作用”,亿万奴隶果然心甘情愿地做出了“无私奉献”。“模范”的作用之大,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没有奴才献演的精彩绝伦的“模范”秀,主、奴关系 一天也维持不下去。   这里面确有甚深奥妙。片头放完,请看正剧。    (一)   “模范”对主人“奉献”甚少,主人对“模范”却“奖励”极多。“模范” 奉一献二,所获“奖励”却八九不离十。单算这些小帐,主人很是吃亏。主人为 什么肯做亏本生意呢?因为主人知道,“模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实质性奉献, 而在于象征性奉献。   主人表彰“模范”,赐以身体特权,使之名利双收,相当于广告投资。所有 的广告都是赔钱的,但广告投资像任何投资一样,最终都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 在“模范”身上的广告投资,其产出机制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主 人对“模范”的“奖励”远远超过了“模范”的实际“奉献”,于是亿万奴隶眼 热心跳,见贤思齐,纷纷把“无私奉献”视为前期投资,而把“奖励”视为“无 私奉献”必有的后期利润。然而如果每个奴隶的小算盘都打成了,那么“无私奉 献”牌奴隶道德就推销不出去了,主人的大买卖也做不下去了。而主人的如意算 盘是:在个别“模范”的广告小账上不妨略有亏损,但亏损必须从“向模范学习” 的亿万奴隶身上百倍千倍地赚回来。这种广告原理,用《奴隶道德经》来说,谓 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用士大夫的雅言来说,叫做“失之桑榆,收之东 隅。”用老百姓的俗话来说,就是“吃小亏赚大便宜”。   在“无私奉献”的亿万奴隶中,究竟哪个奴隶有机会最终成为头戴“模范” 桂冠的奴才呢?说出来令人丧气:由主人任意随机地选定人头。因此“无私奉献” 远甚于奴才的亿万奴隶,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得到期望中的“奖励”。 然而他们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要是发牢骚,抱怨不公平,一句话就被 打回南天门:你不是无私奉献吗?索要回报,算什么奉献?追名逐利,谈啥子无 私?如此斤斤计较,哪有一点高尚的主人翁精神? (二)   那些侥幸中选的“模范”,其实是“无私奉献”牌奴隶道德的形像代言人, 所以模范就是模特。模特在T型台上推销品牌时装,模范在演讲台上推销奴隶道 德。   模特要做的仅仅是:按雇主的要求,一件又一件地不断换穿新衣服。但她未 必喜欢自己穿的任何一件衣服,她真正喜欢的是做品牌时装的形像代言人所得到 的巨额广告费。说到底,模特根本不需要喜欢品牌时装,她只要鼓动众多时尚愚 人购买她推销的品牌时装就行。   模范要做的也仅仅是:按雇主的要求,永远穿着那件印有“无私奉献”的广 告衫。但他未必喜欢“无私奉献”,他真正喜欢的是做“无私奉献”的形像代言 人所得到的巨大回报。说到底,模范根本不需要自己“无私奉献”,他只要鼓动 众多道德愚民奉行他推销的“无私奉献”就行。   既然推销品牌时装的模特可以挣巨额广告费,那么推销“无私奉献”的模范 也理应得到巨大回报。两者同样合情合理,所有谁都没意见。不仅并未“无私奉 献”的模范奴才没意见,连正在“无私奉献”的道德愚民也没意见。每一个“无 私奉献”者,无不对巨大回报垂涎欲滴,否则谁愿意做这样的冤大头?   谁又不想充当“无私奉献”牌奴隶道德的形像代言人呢?既有名,又有利; 既做婊子,又立牌坊;既生得伟大,又死得光荣。任何人撞上这样的好事,都会 像中了彩票大奖一样,高兴得连翻三个斤斗。 (三)   时尚愚人尽管愚蠢,但是天真烂漫得可爱;道德愚民不仅愚蠢,而且深沉阴 险得可怕。   时尚愚人毕竟真心喜欢模特推销的品牌时装,尽管她们穿不出模特的效果。 然而穿不出模特的效果害处并不大,顶多是花一些小钱,出一点洋相,抵押一个 季节。下一次她们可以再买模特推销的另一件新衣服,没准就真的很合身。   然而道德愚民却是假装喜欢模范推销的“无私奉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 “模范”的巨大回报。然而他们若是得不到回报,害处就太大了:穷毕生精力, 装一世憨厚,抵押全部身心。所以他们没有下一次,因为没有下一辈子。即使 “无私奉献”这双红舞鞋一点不合脚,也只能不死不休地将“无私奉献”进行到 底。   每个以“无私奉献”博取巨大回报的人,感觉就像买福利彩票:没中奖,就 “无私奉献”地捐助慈善事业;一旦中奖,就“伟大光荣”地荣任“模范”。没 有一个买彩票者会拒绝领奖,也没有一个“无私奉献”者会拒绝做“模范”。没 中奖者决不会批评中奖者心术不正,没有成为“模范”的道德愚民也决不会批评 “模范”心术不正,因为两者的区别仅仅是运气好坏,仅仅是中奖与否,结果虽 迥然不同,心术却完全一样。   买福利彩票只是小赌博,“无私奉献”却是把整个生命抵押进去的生死赌博。 大多数“无私奉献”者最终都赌输了,因为“无私奉献”是一个爬不出来的人生 陷阱。由于想中奖但最终没中奖,“无私奉献”者就言不由衷地宣称自己根本没 想中奖。由于想中奖但最终没中奖,“无私奉献”者的深沉阴险就没机会暴露。 由于想中奖但最终没中奖,“无私奉献”者的整整一生就白白打了水漂。真是生 得窝囊,死得冤枉! (四)   模范与模特虽有表面相似之处,然而两者的竞争方式却有本质差异:竞争模 特,通常必须毛遂自荐。即便是时装设计师主动选中你,起码你不能忸怩作态地 假作推托,欲迎还拒地以退为进,否则时装设计师就会另请高明。然而竞争“模 范”,却必须以死活也不肯做“模范”的荒诞方式来争取。因为经营“无私奉献” 牌奴隶道德的主人宣布了这样的竞争规则:做模范要不欲人知,做奉献要不求回 报,做好事要不留名。   于是欲做“模范”的亿万奴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做好事如做坏事,做奉 献如做窃贼。一旦被人当场发现,必定按媒体广泛宣传的“模范”前辈那样,二 傻子般响亮回答曰:“我的名字叫红小兵!”“我的名字叫雷锋!”   可悲的是,在亿万“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中,最后被发现、被选中的 几乎全是假货。因为真正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惟恐人知,千方百计不欲人知,结 果当然是如愿以偿地做到了人鬼不知;而假装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却惟恐人 不知,只是假装不欲人知,结果当然是心想事成地做到了尽人皆知。   因此,尽管犯罪案件的破案率很低,但“无名英雄”的破案率却很高,那些 “红小兵”、“活雷锋”最后总是会被人发现。真罪犯是真心不想被人发现,一 旦事后被人怀疑,也会竭力证明自己不在“(坏)事发(生)现场”。然而假模 范只是假装不想被人发现,一旦事后被人怀疑,也是假装证明自己不在“(好) 事发(生)现场”。实际上,“无名英雄”精心策划了全部剧情:设计了步步深 入的草蛇灰线,预留了斑斑俱在的蛛丝马迹。因此,“表扬信”最后总能曲径通 幽地找到“做好事不留名”的正主儿。 (五)   有的“无名英雄”很爽快:做完好事,拒绝被帮助者任何其他形式的感谢, 直截了当地留下自己的单位地址,要求被帮助者给自己的单位写一封表扬信,送 一面锦旗则更佳──制作锦旗的费用,甚至可以由“无名英雄”自己出资。如果 “无名英雄”更爽快一些,索性自己给自己的单位写一封表扬信,送一面锦旗, 一封不够就再写一封,一面不够就再送一面。那就更省事,也更容易达到目的。 因为被帮助者很可能观察力不够,表达力不强,把“无名英雄”的特征描述得不 够准确,就有可能把“无名英雄”的桂冠戴到别人头上。自己亲手捉刀,可以确 保疑犯的特征别无分店,不做第二人想,肯定瞒不了群众的雪亮眼睛,能够手到 擒来,逮捕归案──其实倒是投案自首。说实话,我更喜欢这种直奔主题的爽快 人,省去了猜谜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破案成本。免得大家在被愚弄的 同时,还一起瞎折腾。   “做好事不留名”决非真的不想让人知道名字,而是不希望仅仅让被帮助者 知道名字,因为被帮助者知道名字后不过是感谢两句,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为了 不让事情到此为止,就必须用坚决不肯说出名字的荒诞方式把被帮助者感动,而 且戏份一定要做足,一定要把被帮助者感动得热泪盈眶,感动得死去活来,非要 大张旗鼓地找到这个“无名英雄”不可──即使寻找的成本远远高于受帮助而得 益的程度,也决不肯罢休。表面上,似乎是“无名英雄”在帮助别人,实际上, 却是被帮助者在“无名英雄”的操纵下帮助“无名英雄”竞争“模范”。说穿了, 被帮助者不过是帮助“无名英雄”达到目的的工具,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无名英雄”其实是这出好戏的编剧和导演,而且自己出任主角。被帮助者 其实是被选中的头号配角,当然还需要诸多群众演员的友情出演和集体配合,一 步一步把“无名英雄”顺利送到“模范”大赛评选委员会那里。 (六)   前戏完成,大戏就开场了:“无名英雄”心想事成地被正在物色“模范”人 选的主人逮个正着,于是自售方略大功告成,记者采访、电视报导接踵而至,模 范事迹上了报,成了头版头条的头面人物。若一开始就坦然接受被帮助者的感谢, 哪有这样的轰动效果?更有进者,若真不欲人知,真不求回报,报刊上那洋洋洒 洒、篇幅甚巨的“模范事迹”是怎么整理总结出来的?那些生动的过程细节,丰 富的内心活动,若非本人自报家门,只有鬼才知道。这些“模范事迹”的出笼只 有两种可能:或者是本人令人作呕的自我吹嘘,或者是记者用心险恶的凭空捏造。   终于,激动人心的高潮来临了:假模范走上了演讲台,就像真模特走上了T 型台,假模范是只说不做的,就像真模特是只做不说的。面对人头攒动、挥笔记 录的黑压压听众,假模范大言不惭地做起了模范事迹报告。他如愿以偿地成了 “无私奉献”牌奴隶道德的形像代言人,做起了“无私奉献”牌奴隶道德的市场 推广。由“模范”现身说法的奴隶道德报告,真是“社会效益”显著:厚颜无耻 的“模范”奴才在台上声泪俱下,浑浑噩噩的道德愚民在台下掌声雷动。一个洋 洋得意的成功奴才名利双收,千万个跃跃欲试的道德奴隶纷纷效尤。道德败坏, 莫此为甚!人心堕落,于斯为极!道德奴隶听完模范事迹报告,道德良知大为丧 失,于是一股向成功奴才学习,以假奉献求真特权的伪道德歪风吹遍神州大地。   大戏的续集还会一集一集演下去──除非大清国玩儿完,否则哪有个完的时 候! (七)   当然,确有真诚的道德愚民被奴隶道德欺骗太深,纯想“无私奉献”而未曾 计及任何回报。如同不想被抓住的真罪犯难免被人抓住,不想被发现的真模范也 难免被人发现,于是被戴上大红花,树为新典型,得到了始料不及的巨大回报。 此时此刻,他确实诚惶诚恐,愧不敢当。当“训练有素”的记者诱供般提问时, 他只知唯唯否否,木讷憨笑。然而不置可否就算默认,摇头不算点头算,在他的 无奈配合之下,“模范事迹”照样顺利出笼。当他进而被要求做模范事迹报告时, 忠厚老实的他不仅始料未及,而且手足无措。在情格势禁之下,他不以个人意志 为转移地被迫走上了演讲台。此时此刻,他难免会有逼上梁山之感。然而人生天 地间,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就像阿Q认为做人有时也难免要被杀头一样。于是 他不得不在“模范事迹报告会”的广告牌下,硬着头皮,老着面皮,结结巴巴、 吞吞吐吐地开讲自己的模范事迹。不幸的是:原本他倒是真的,却被他越说越假。   好在一回生,两回熟。既然一条金光大道已经展现在眼前,那么风光无限的 奴才生涯就成了挡不住的诱惑。尝到了甜头的老实头,很快就成了老油子。下一 回再有记者采访,不必等对方发问,他已能对答如流,成了“觉悟很高”的熟练 工,成了“无私奉献”牌愚民道德的理想代言人。到最后,他已经完全相信,自 己脑袋里那些“统一”牌辩证思想,就是自己坚信不疑的真正“思想”。在充当 洗别人之脑的积极工具之时,他也把自己的脑袋洗了个遍。在他空空如也的脑袋 里,已经充满了不知所云的伪道德说教,被“无产阶级思想”武装起来了。 ◆             报纸和语言的进化                 ·贺铭·   我还真没想到,在美国工作生活了16年后,又和离开中国的时候一样,拎着 俩大箱子回来做海归了,而且是到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创业。回国不需要什么理由, 也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就是觉得在中国更有可能找到实现自我的机会,以了却多 年的心愿。仔细回想在美国这些年,不过是辛辛苦苦挣了钱,再去付房子、车、 税、信用卡、保险等永远付不完的帐单,毫无成就可言。深为自己“碌碌无为而 羞耻,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于是决定趁腿脚还利索的时候,回中国趟趟商界的 混水,兴许能搂条大鱼呢。   聘我来的公司刚刚开张,互联网还没开通,我又受不了网吧的烟味和嘈杂, 只好倒退十年,重新靠报纸来了解身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坦白地说,自打 1988年出国以后,快16年没有机会认真读中国的报纸了。在美国,每天的工作和 生存,都需要用英语思维、交流,久而久之,对中文的反应都有点迟钝了。回国 探亲的时候倒是有机会看报,可因为时间短,来去匆匆,静不下心来认真揣摩报 纸文章的风格笔法。再就是自从定居美国后,总觉得国内报纸上那些事离自己十 分遥远,读报的愿望也就渐渐地淡了。   刚到深圳的时候,买的都是本地报纸。看了几天,总觉得自己无法适应现在 时髦的文风笔法,而且对新闻选材角度也难以认同。记得一位新闻界前辈说过,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因为新闻也是以希为贵。尽管人咬狗的事罕 见如凤毛麟角,可是天天看这样的报导,真觉得出国才十几年,怎么世道就变得 这么不可思义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班路上的一个报摊上看见一份北京青年报,就买了一 份。出国前我印象中的北京青年报,还是一张小报,属于那种在北京市共青团系 统内靠行政手段发行,公款订阅的报纸。如今,已经是一份内容涵盖广泛,在舆 论界举足轻重,全国发行的大报了。而且在深圳就可以买到本地印刷的当天报纸, 可见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北京了。下班回家,我不急着做饭,先把报纸从头到 尾一字不落地浏览一遍,再看看副刊上有没有值得细细品味的文章。连看几期, 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的报纸进化了。   首先,报纸的外观变得花花绿绿了,从头到尾都是大幅彩色照片和广告,在 什么都讲究豪华和档次的今天,报纸当然不能落后了。可以说,中国报纸的豪华 气派,足可以令美国的报界大王汗颜。相比之下,美国报纸倒显得十分寒酸,只 有封面和封底才舍得用彩色,内页基本是黑白的。像世界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则一 直保持传统,不仅头版依然是黑白的,连照片都不用,需要介绍某个人物,就用 一幅铅笔素描了事。中国另一个明显变化是标题用字的个头见长。随便一条短新 闻的标题就跟核桃那么大。猛的一看还以为是什么长篇大论。仔细一看,内容还 不如标题占地儿多。由于大量篇幅被照片、标题、广告所占,信息量就大大缩水 了。不过一个多小时,20多页的报纸我就一字不落地从头看到了尾。(对了,现 在基本看不见“信息”俩字了,都被“资讯”取而代之,只有信息产业部还在那 里孤零零地撑着。)   再看广告的内容,大都是在卖房子,而且吹起牛来一个比一个谱大,弄不明 白还真以为他们把维也那宫庭改造成公寓拍卖了。我看,北京房价这么高,和这 些整版豪华广告不无关系。时下中国企业时髦请明星做广告,不仅请中国的,还 请外国的。本来洗头香波在美国是很便宜的,也就一到四美圆一大瓶。可是在中 国,加上广告明星的洗头费,价格就高得离谱,比美国贵一倍还多。(还不考虑 工资因素)其实,美国企业现在已经不再追求明星的广告效应了。世界最大的零 售商沃尔玛的广告全是由雇员及其家庭成员来做,所以才成为美国最廉价的连锁 店。顾客只要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谁还在乎模特是不是明星,漂亮不漂亮。   报纸刊登的新闻,应该以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主,而不是猎奇,专门搜集 人咬狗的奇闻怪事。然而,由于这类奇闻鲜有发生,有的报纸搜集不到就制造新 闻。于是有记者冒充嫖客、乞丐、大款,以第一人称引导事情发生,制造新闻, 特别是色情事件,然后添枝加叶加以报导。在这一点,我看北京青年报还是格守 职业原则的,没有跟着市井小报随波逐流。   在美国的时候,经常见到国内来的代表团。聊天之中,我发现他们侃起美国 大片比我还门儿清,说起美国的体坛、影视界明星和商界巨头的名字一串串的, 都不带打磕(当然是中文)。当时还奇怪他们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看了国内 的报纸后,总算明白了。中国的报纸对美国的名人逸事好像情有独衷,让读者不 出国门就可以成为美国通。不仅报导好莱坞“四小名旦”、网坛美女、NBA巨星、 歌舞大腕,还津津乐道什么赌王发家,罪犯奇闻。其中很多内容我在美国都闻所 未闻。反观美国,一方面媒体对国外新闻素来反应冷淡,除非涉及到美国利益。 另一方面读者对外国的事情也豪无兴趣。原因很简单,美国认为他是天下老大, 不符合美国标准的事情肯定是错的,不屑报导。符合美国标准的只看美国的就行 了,无须报导。我觉得,美国最值得中国人学的就是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信。 我们的报纸、电视经常找些个叫不出国名的外国人谈对中国的印象,好像中国的 发展进步不是中国的老百姓说了算,非要外国人肯定了心里才塌实,一点自信都 没有。什么时候,中国媒体采访美国政要时也能用咄咄逼人、不留面子的口气, 中国人就真正扬眉吐气了。   然而,最使我感慨不已的,还是语法用词的变化。很多新词出国前听都没听 说过,看得我一头雾水,不要说新华字典,恐怕搬出康熙字典来也查不到出处。 不过二十年,我都快成汉语新词盲了。这里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正好赶上 几大洲足球杯开赛,报导球赛竟然说什么“进了一粒球,两粒球”。我只听说过 米可以用粒来数,个头稍微大一点,如黄豆,就要用颗来形容。如今,米和足球 都用粒做量词,物以类聚,两者的体积差别就消失了。中文的量词类别繁多,使 用严格,乱用混用轻则闹笑话,重则会出人命。不信你问别人“你家有几头人”, 非打起来不可。我就不信读者都能接受“一粒球”的说法,可记者依然我行我素, 好像不如此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时髦。全然不顾中国语言的规范。其恶果就是误人 子弟,干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后患无穷。   还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什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是被美国的 “镭射飞弹”轰炸的。开始我还以为是台湾报刊的文章,可内容又不像。仔细一 看,竟是新华社稿。本来,人造的激光和放射性元素镭的射线风马牛不相及,却 被科技知识为零的台湾文科傻冒楞给拉一块儿,堪称技术词汇翻译的最大败笔。 如今,那些新潮记者放着中国现成的翻译模式“激光导弹”不用,非要另类一下, 语不惊人死不休。究其根源,大概是看琼瑶小说,听港台歌星长大的那拨丫头小 子如今出息了,当了记者,可还忘不了当年野路子上学来的词汇。   时下,中学生喜欢叫父母为老爸、老妈。其实,他们的父母也就三,四十岁, 正在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时代,怎么就老了?这词我在美国听过,从台湾传来的。 那里的阔人是可以合法讨小老婆的,收个三房四房还要登报炫耀一番。等填房的 子女长大了,父亲已经年过花甲了。论年龄够做爷爷的,论辈分还只是个亲爹。 只好叫老爸。老爷子的元配不是亲娘,可又是母亲辈的,就叫老妈。我真不明白, 那些独生子女放着小皇帝的位子不做,非要学那些庶出子女的娘娘腔凑热闹。就 不怕把自己亲爹娘叫老了?   还有个词,“互动”,也是出国前没见过的。这词虽然字面简单,但意思颇 为费解。而且既可以解释为贬,也可以解释成褒。如果解释成“互相动作起来”, 不仅是贬义,还挺暧昧。《红楼梦》描写贾琏与多姑娘见面后的情景,好像(只 是好像,待考)用的就是这词。此外,这互动是一致行动还是各自行动也没说清 楚。如“海峡两岸互动”,肯定是各动各的,互不相干。商业上的互动,可以指 交流,合作,也可以指竞争,诈骗。总之,这是一个贬褒不分,定义模糊,生硬 蹩脚的词。不但不能为文章添色,反而会让读者看了不知所云。如果文字工作者 能听听汉语专家的看法,就不会闹出这种低级笑话来。   我出国前,“品质”俩字是形容人品的,就是俗话说的德行。小学生鉴定里 就常见“道德品质好”的评语。如今,这词用来形容东西的好坏了,取代了我们 以前说的质量。其实,“质量”本来是定义非常准确的词。衡量质要有标准,而 标准是用数字来定量的。重量、度量里的“量”都是这个意思。用“品质”虽不 能说错,但只有定性,没有定量,远不如“质量”严格准确。中国的老习惯是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哪怕是歪嘴和尚念邪经,听着新鲜就有鹦鹉学舌的。他 们上街买菜关心猪肉的品质,回家关心孩子的道德品质,我真担心,要是弄混了 怎么办。这类词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如“背书”。过去上私塾是要背书的,背不 出来先生要用界尺打手心(此先生为教书先生,并太太之先生也)。还有“首 肯”,一看这词我就想起吃白水羊头,虽然那是“首啃”,反正听着一样,   当然,泊来的汉语词不都是糟柏,也有妙笔,特别是经济商务领域内,原有 的词汇已经难以满足需要,新词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配送”“运做” 就很准确地表达了行为的内容。而且简单明了,在文章里与上下文自然贴切,尤 其在英译中时,用起来特顺手。   一位自称为台湾现任“礼部尚书”的台湾文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台湾“强势 文化”对中国“弱势文化”的入侵。我看,这个“尚书”不是科举考出来的,恐 怕是买的官,居然敢在孔夫子家门口卖三字经,自古道,偷来的拳头打不过师 傅,她忘了台湾文化是从哪里来的了。要说强势,满、蒙够格吧,把宋、明都灭 了。可到了还是归依在汉文化下。八国联军的势力更强,占了皇上的金銮殿不说, 还拿《永乐大典》垫床脚。可他们对中国文化留下什么影响了?台湾不过就是手 里有俩糟钱,那也就是吃喝嫖赌抽的资本。想用钱改变文化的强弱,套一句刚从 报纸上学来的现代北京土话:您歇菜吧。记得在《笑林广记》(或《笑广府》忘 了,待考)看过一个笑话。孔子曾预言,河图出,麒麟现,太平盛世就会到来。 可他临死前仍没看到麒麟。他的弟子为了安慰他,找了一头水牛,用绳子把铜钱 绑在牛身上牵给孔子看,说是麒麟出现了。孔子气愤地说:“如果不是身上那几 个臭钱,分明是一头村牛。”   我最喜欢的还是北京青年报副刊的散文、杂文和小说。多年没有看这类文章 了,随便翻了几篇,就感觉到新颖的文风笔法如阵阵清风扑面而来,语言和用词 生动而有创意,既有浓郁的北京文化特色和风格,又体现了语言随社会发展的变 化。不仅充分展示了北京传统语言的魅力,而且在保持京味幽默的基础上有发展 创新,看后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不过,要写北京方言,就要从始至终都充 满京味。有的文章一半京腔,一半老家方言土语,偶尔还夹几句港台词,不伦不 类,还不如老老实实写出自己方言的特色来。此外,一些女性作者的文章,观察 社会的角度和语言都展示了女性的细腻和魅力,确实为副刊增色添彩不少。   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没有看到那种揉北京历史、人文、典故为一体的大 手笔文章。至今,我依然怀念当年看《北京晚报》连载的《燕山夜话》的感觉。 阅读那优美的文字不仅是一种文学上的享受,而且学到不少北京历史知识典故, 深受启发。随着吴晗、邓拓等一代集史学家、文人、学者、书画家为一身的巨匠 的陨落,一代宗师的文章已成广陵绝响,留下至今无人能填补的空白。虽然北京 青年报也刊登一些当年著名作家的文章,经过几十年的千锤百炼,他们的文笔用 词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内容多是怀念往日的辉煌,回忆自己的经历, 不能给读者“与时共进”的感觉。可谓人与文俱老矣。其实,人老文未必老,萧 乾先生八十多岁写的文章依然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朝气,这大概和心态有关吧。只 是大概,我猜的。 【丝露集】∽∽∽∽∽∽∽∽∽∽∽∽∽∽∽∽∽∽∽∽∽∽∽∽∽∽∽∽∽∽ ◆             倒叙哀情               ·简杨·                  1   李新河从家里出来时,雪下得正大,他的眼睛受不了刺激,顿时充满了泪水。 他把围巾拉到脸上,用手捂着嘴,低下头,向自己的车子走去。因为昨天的天气 还好,他没有把车开到车房里,只是把电插上了。尽管插了一天的电,车在打起 火来的一瞬,还是发出了那种迟钝而沉闷的响声,他让车热着,出去把电插头拔 了,又坐回到车里。他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外面的雪越来越大。女儿和儿子都已 在车里坐好。静如的身影在房子的窗户后面闪了一下便消失了。李新河狠踩了一 下油门,在小区里转了一个弯,飞也似地离开了。   李新河是个四十多岁的计算机工程师,来加拿大已经有十多年了。他这一次 把妻子和一对儿女都放下了不要,铁了心要到东部去,并且铁了心不想再回来了。 儿子丹尼已经拒绝和他说话,他无可奈何。女儿路希却有些理解他要到东部的原 因,也许是她年纪大一些的缘故,虽然她说她并不知道离婚究竟是谁的错。   离婚从来不是李新河计划过的。很多年前,妻子和女儿第一天来到加拿大的 时候,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所有的移民家庭里都是有过一个象祖先那样的开 拓人物的,多少年后,当他的子孙追溯家族的起源时,他这个消瘦沉默的北方人 将是他们可以想得起来的第一个人。但后来,象离婚一样,他在生活中对很多事 情都失去了控制:他的改行,儿子的叛逆,妻子对自己的蔑视,以及他在几个月 前的一点婚外的火花。   离开这座北方的城市时,机场外已经零下三十多度,即使他知道几个小时后 就可以沐浴东部的阳光,他依然摇不去骨头里面的那种寒冷。丹尼冷淡地坐在不 远处的椅子上,连看都不看他。他把女儿拥抱了一下,眼睛里顿时雾气迷漫。他 还记着很久以前,当路希还是个婴儿,静如还和自己很相爱的时候,他把她们两 个人抱在怀里的情景。   路希开始轻声哭了起来。   丹尼皱着眉头说:“看在上帝的面子上,姐,别再丢人了。”   “闭嘴!”路希气愤地说,“你知道什么?你就知道你自己!”   “他才是只知道他自己!”丹尼不甘示弱,“你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闭上你的臭嘴!”路希又一次说。丹尼有些怕了,他很少听见姐姐说脏话。   李新河说,“不要生他的气,他只是个孩子。路希,我走了以后,有什么事 情千万要告诉我,需要钱的时候,不要不让我知道。”   “妈妈对我说你想把房子留给她,她却没有要,”路希说,“爸爸,你们怎 么也不象要离婚的人,好多事情是可以过去的,为什么要这样?”   他叹口气道:“已经都说过了,有些事情是怎么也不能过去的。”   “当然,”丹尼嘲讽地说。   路希又说,“爸爸,你打算回中国吗?会和那个人一起去吗?”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他说,“你们就是我的家。”   丹尼又哼了一声。   登机的时间要到了,路希拉着丹尼的领子,把他拖到李新河跟前。李新河把 两个孩子紧紧搂住。他们都很高大,他却又瘦又小。丹尼挣扎了几下,终于放弃 了。   他摸着儿子的头,说,“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我走了以后,你一定不会给 你母亲惹是生非,对不对?”   儿子点头。   “你生我的气是对的,一家人应该生死不离,我没有做到这一点,你长大了 不要像我一样,”他说。   儿子又一次点头。   “你以后要是想到多伦多一带来上学,我们就还会在一起。”   儿子问:“我以为你会回中国的,你要是回去了,我到哪里找你?”   “我不会回去,你们是我的家,你和你姐姐比什么人都重要,”新河说着又 一次紧紧地抱住他们。   “那个女人,你不会同她一起去吗?”丹尼问。   李新河微笑着说,“不去,我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别的女人。”   丹尼哀求地说,“既然没有,你为什么不能和我们回家去?”   李新河把他们松开了,“我不能。”   丹尼退了几步,眼睛里全是愤怒,“我永远都不会到你那里去,你让妈妈很 痛苦,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你。”   他说着便向机场门口跑去。   路希安慰着父亲,“爸爸,你千万不要难过,我会慢慢把道理讲给他听,他 说的那些话都是无心的。”   李新河说,“我知道,我得进去了,你快去外面找到他。”                  2   他坐在飞机上,依然想着儿子的话。他是个传统的中国人,传统到了守旧, 所以在骨子里,他爱儿子甚过了女儿。他当年离开中国到加拿大来念书时,他六 十多岁的老父亲居然激动得手舞足蹈,说,“去了以后,就把静如接过去,让她 多生孩子,生个孙子!”李新河家共兄弟四个,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女儿,父亲从 不和那些孙女们坐在一起照像,说他伤心。   李新河出国以后,过了七年才决定和静如再要一个孩子。从医院看了儿子回 来的那天,他喝得酩酊大醉。有好几次,他一边扶着马桶呕吐,一边大哭。其实, 那一年,他的生活实在是好得不能再好,他有了一份年薪六万的工作,静如一年 也可以挣四万多,路希在市绘画比赛中拿了第三名,他们在城边的新的中产阶级 的生活区里买了房子,房子里有三个卫生间,他愿意用哪个马桶呕吐都可以。但 他却不是那么快乐。因为在那以前的几年里,他对自己失望的时候多于满意,给 妻子的责备多于拥抱,对女儿的推脱多于耐心和爱抚,他一天中的坏心情多过好 的。他吐了之后,便想给父亲报告丹尼的出生,拿起电话的时候,却突然想起父 母都已先后去世了,哥哥们每一次都是在把丧事办完了以后才告诉他的,因为他 们担心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他放了电话,把一瓶白酒拿出来,什么软饮料也 不兑,再一次醉得不醒人事。   静如是剖腹产,住了五天之后才出院。静如把孩子带回家时既不激动也不低 落。但新河已经听护士们说,妻子有些产后忧郁症,有几次人家发现她抱着丹尼 Sobbing。说的是Sobbing而不是Crying,就象中国人把哭说成是啜泣一样,有很 多微妙的意思。新河自己不相信静如精神上有什么异常,他也不愿对那些老外多 说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规矩,好些事情都是自己心里明白,告诉别人又不能 解决问题。妻子的那种精神状态是来到加拿大后才慢慢有的,没有了倒相反不是 她。他不是没有注意到她的那种变化,但是,不说别的,光是加拿大的没完没了 的冬天就已经够异乡人忧郁的了。如果他这个男人也能用生育作为忧郁的借口, 他怎么会不愿意?   他和静如的彻底分居其实就是从丹尼回到家里后慢慢开始的。他们起初把丹 尼放在双人床旁的小木床里,静如夜里起来喂奶,和丹尼说话。新河的睡眠不好, 工作压力又大,经常失眠。所以他说自己想搬到书房里去睡,如果谁想做爱的话, 就在睡觉前约好,或者在电话里说黑话或在饭桌上打暗号。他说玩笑一样地看着 静如的脸色,她却没有笑,他有些很没有意思的样子。她什么时候都很淡漠:去 打工的时候,干十个小时回来也不说什么,听了他的建议去转行念会计的时候, 每天开一个小时的车从一个城外的储蓄所工作回来的时候,当她要去美国看望几 位同学被他拒绝了的时候,她要把丹尼送到保姆家而他坚决不退让的时候……但 那天她的淡漠却让他有些害怕,原因是她早已对做爱失去了兴趣,对他的爱抚也 越来越迟钝。他也慢慢把那件事当成了催眠的有效手段,因为他即使被失眠折磨 得很痛苦,却从不想用安眠药。她说,“好啊!”说着就把丹尼从小床里抱起来, 亲亲他的小脸说,“爸爸要去书房睡,就你和妈妈在一起,你很高兴,是不是?” 新河站在卧室的门口,心里猛然后悔自己刚刚说过的话。   他搬出去后,在一个星期六,静如就把丹尼的摇篮和一些旧物,在家里的车 库里摆了一个Garage Sale卖掉了。丹尼到两岁时才有了自己的房间,但新河却 没有搬回去。他有时候和静如一起住,有时因为熬夜工作而住在书房里,象个两 栖动物似的。起初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奇怪,但渐渐地,他在书房里花的时间 越来越长。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站在卧室外,客气地对妻子说:“今天晚上 行吗?”她点头:行。   静如人到中年,举止间有一种成年妇人的风韵。新河在大学时,曾是学校里 名噪一时的帅哥和才子,他的女同学背地里都说静如相貌平平。但岁月流逝,妻 子仿佛有无限的后劲,越来越有魅力,而他却早衰,先是掉发,然后减重,驼背, 说话做事都有些缓慢,连他也能觉出自己和静如之间的差异。他们两个人仿佛是 秋天里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一个到有霜的时候依然青绿,一个却早早地枯黄 了。除了挣钱养家,他别无杂念,倒并不抱怨什么,只是他有一次和朋友说话时 嘲笑起了自己的生活,说自己是实实在在的少林俗家弟子。朋友问,“怎么这样 比喻?你不是有家有口的人!”他坐在那里就不由地想,自己这样说话到底是什 么意思?   他起初还和她很规律地做爱,虽然没有要到用电话打暗号的地步,但却越来 越没有意思。静如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她累,各种各样的累:开了多长时间 的车,做了多长时间的文案,去买菜了,明天要去送孩子上学,她肚子疼,胃也 不舒服,没有一次是痛快的。他已经不胜其扰。他们结婚二十周年的那一天,她 回来得很晚,走进卧室时,新河已经在床上等她。他买了一只一千多元的钻戒给 她,她惊喜了一阵后,新河就开始爱抚她。   她一直没有拒绝,但做爱时的表情却似乎很痛苦。他问她怎么了,她说她的 腹部很痛,让他快些。新河坐在她的身上,血一下子就涌到了头顶。她简直不可 思议!她知不知道自己今天在办公室里多不痛快!他举起手,狠狠地在她脸上抽 了一下。她楞了一阵,立刻抽了回来。他闪开来,跳到地下,大声地说,“你还是 不是我老婆?如果是,为什么我觉得我和你在一起时,我却象个流氓一样?你要 怎么样?我花了一千多块都不能让你笑一下?我到底要怎么样努力才能让你满意?” 她抚着脸,震惊着,大声说:“你给我滚,滚!”新河迅速地把衣服穿好,狂怒 地喊道:“你以为我愿意让你这么做践我自己?滚就滚!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我不能再和你这么过下去了!”他走到门口,她在后面哀求一样地叫着他的名字。 他犹豫了一下,停了下来,冷冷地说,“怎么,你后悔了?”她靠在床边,泪流 满面:“我今天去看了Richard.”Richard是他们的家庭医生。他冷笑着说: “是他让你说痛的吗?”她看了他一阵,把脸上的泪水擦了一把,说,“是。” 这是她找过的最拙劣的借口了,为什么她不直接说她讨厌他,憎恶他的身体?她 自己大概也不能相信她刚才说的话,竟含着眼泪笑了起来,说,“没有比这更可 笑的事情了,你不会相信我的。”他有一种被嘲弄了的感觉,心寒得象在零下四 十度的大雪里冻了一夜。他以牙还牙地说,“你简直不是人,你痛死了就好了。” 他摔门而去。   那天夜里,他听见她起来到楼下来了。她是去看一对儿女的,她有那样的习 惯已经很多年,不看他们就不能睡觉。她看丹尼在桌子上放了一杯冰水没有,因 为丹尼总要在夜间起来喝水;她会在女儿的床边坐一会儿,说些女人之间的话题。 然后她走回来,路过他的书房,虽然他们不在一起住了,她还是会进来坐一会儿。 他们早已不再说自己的事情,而是说些诸如丹尼的腿都露在外面了,或者路希还 在电话上和朋友聊天之类的话,然后她会说说前门和后门都关好了,电灶也检查 过了……然后她才会离开。但那天晚上,她没有进来。她的脚步轻柔,迟疑不决, 似乎在外面的走廊里站了一阵,他甚至都听得见她把手按在了书房的门把手上。 只要她能进来,他还会原谅她,他们毕竟是二十年的夫妻了。但她没有。她把卧 室关上的一瞬,他对她悬系在最后一寸游丝上的那点眷恋也彻底地扯断了。   他再也没有踏进那个卧室一次。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和她过了这么多年。婚 姻对他来说,已经成了一个爱情未遂的阴谋。他相信自己和任何一个女子生活都 会比和静如好。究竟还有什么比这种生活更为可怕的!他在彻底对静如绝望后, 特别地怀旧:大学时代的一些模糊了的女子的形像,他认识她之前的交往过的女 朋友,办公室里善解人意的女同事,甚至一些旅途中的谈得还算默契的过客,都 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他心里复活着。当路希把她的男朋友带回家里时,他看见两 个年轻人在后院的桌子上写作业的情景,不禁有一种落泪的感觉。他们是那么地 年轻,空气中似乎都洋溢着那种不可遏制的活力,不像他,走到哪里,都仿佛有 一种面团发酵过头的不新鲜的味道。                  3   就在那年夏天,在朋友家的晚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刚从北京来的访问学者。 她叫苏慧,第一次见面,她就告诉新河她是离了婚出来的。当时,静如和孩子们 也在。虽然象往常一样,新河并不愿意参加别人的晚会,也想早点离去。但那个 容貌平常的女子吸引了他。吸引他的根本原因是,她是比自己低三届的校友,居 然还记着他当时在学校时的风光。   新河的生活已经过得有些末路了,猛听得一个女子描述他当年的潇洒竟不由 得万分感伤。他掠了掠自己不再浓密的头发,瘦瘦的脊背挺直了一些,心中有一 种异样的激动。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下,有些气干云天地说,“有什么事情, 一定找我。”他说的是句废话,就像他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时, 是在这里呆久了之后的条件反射。社交中不和老外客套不行,同样地,不和同胞 热情也不行,他早已是训练有素了。但苏慧却开始频频找他,有事也好,无事也 罢:问健康卡在哪里办,移民局在哪里,甚至这个城市有几座桥,最老的旅馆有 多少年的历史,等等,等等。他总是有答案。他知道,她并不是真正地软弱,萍 水相逢中的一点星光不见得真能给她多少在异乡打拼的勇气;他也知道,自己年 轻时的那点魅力其实和幼稚一样可笑,根本不可能让一个从婚姻里冲杀出来的女 斗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他给她的是自己办公室和手机的号码,当静如不注意的时 候。女人都是那样地狡诈,他的一点下意识就让苏慧把自己看透了。但他很满足。 他很久没有被女人那样注意和尊重过了。   在家里的生活却越来越艰难。路希想搬到她男朋友那里去,她就要二十一岁 了,不少加拿大女孩子像她这个年龄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了,大多数也和男朋友同 居了。丹尼则开始问他一些关于性的常识,他无比尴尬。和自己老婆都不能说的 话题,难道他会疯了一样和十多岁的儿子交流不成?他心惊肉跳。两个孩子都长 得高大美丽。丹尼已经超过了新河的身高,是学校里的篮球主力,功课和社交一 样好,常有女孩子打电话约丹尼出去。新河早已把静如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了, 但不得不与她联手。两个人商量的结果是,路希和静如一起去找社区护士咨询有 关青少年性行为的材料,路希不能搬出去,但要懂得避孕,其他的事情就含糊不 清地带过。他一个人躺在自己的书房兼卧室里,心情万分沮丧。如果他不来加拿 大而一直在国内教书,绝对不会为这些事情头痛。当然,如果不来的话,别的问 题也就不会有了,他和静如或许还会象大多数正常的中国夫妻那样,吃饭洗衣, 说话相爱。想到最后那两个字时,他却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静如带着两个孩子购物去了。他在家里看书。手机响了, 是苏慧来的,问他愿意不愿意去听一个移民律师的讲座。新河的公民也有了十好 几年了,实在对那个讲座没什么兴趣,但考虑到苏慧没有车,他就答应了。听完 了报告,他们出来,苏慧说自己早饭都没有吃,两个人就到了附近的一家越南餐 馆。他抽烟,两个人便在抽烟区坐了。象平时一样,听她说话是一种享受,两个 人把母校,国内以及这里的生活说了个差不多。他听见自己无比轻松地笑着,心 情由于她的陪伴非常晴朗。他无意间把头扭向非抽烟区时,心却不由得往下一沉。   抽烟区和非抽烟区是用一道木屏风挡开的,抽烟区的地势略为低一点。他看 见了静如,路希,丹尼正朝收银台的方向走去。他们来了多久,是比自己先来的 还是后来的,他并不知道,但他们匆忙离去的样子却告诉他,他们看见了他。他 追了出去,他家那辆灰色的丰田停在餐馆的对面,静如正往车里去。他喊她的名 字,她回过头看了他一眼便把车门关上,车子疯了一样地从他身边经过。   他回到餐馆里,苏慧问他怎么了,他说他看见了静如和孩子们。两个人不再 说话。隔了好一阵,她说,“我们只是朋友,什么也没有,你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他烦燥地拿出一只烟,点了三次都没有点着。他叫住正要经过的一个女招待,问 人家要了一包火柴,这才把烟点着了。在烟雾弥漫中,他接着苏慧的话说,“这 么大的人了,有什么好怕?要来的总是要来的。”她就从桌子的另一侧把手伸过 来,轻轻放在他手上。他没有动,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礼貌地把手放在那 里,过了一阵才收了回来。   静如在那天晚上提出了离婚,他立刻答应了。然后两个人把孩子们叫来,说 了离婚的事情。路希歇斯底里地哭泣,仿佛要离的不是她的母亲而是她自己。丹 尼跑回到屋子里,一会儿又跑了出来,把一个盒子扔到他面前,里面是一个卷烟 器,和一大包卷好的烟。因为新河一直喜欢自己买了烟丝用卷烟器来卷,他抽烟 不多,经常是让烟在自己的手里烧掉,看着烟圈,他象打坐那样地思考。丹尼说, 他和路希知道新河的卷烟器已经坏了,所以买了新的给他,还给他卷了一些烟, 准备用彩纸包了送他。“你让我恶心!你怎么能够没有一点羞耻?我是你的儿子, 你是我在世界上最看重的人,你让我失望到了极点!”儿子是骨子里的异族,中 文已不流利,在说正经事的时候总是英文,比如表达愤怒和爱意的时候,这一次 当然也没有意外。   新河一点都没有为自己辩解,他象大多数的中国男人一样,年轻时被父亲教 训,中年时为儿子蔑视,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曾经被任何人重视过。说到底,他 不过是个男人,必须沉默,包容,不图回报。男人是自家亲人们开玩笑的话题, 卡通片里的一无是处的主角。男人懒散,不整洁,玩性十足,童心改不彻底。男 人还有些外星系的味道。只是,他的可笑之处,不是象那些外星人失去比例的五 官和四肢,而是他在拼了命为家人打造生存环境时,已经不再有时间细腻地捉摸 妻子儿女的感情了。他们都以为他这个男人是有心冷淡他们的。   他从地下捡起了那个卷烟器,平静地说,“我很喜欢这个礼物,谢谢你和你 姐姐。”丹尼用脚把他自己面前的烟踩得粉碎,每一脚,都象踩在了新河的心上。 静如喝道:“丹尼!”儿子看了她一眼,立刻就停止了下来。静如说,“我想告 诉你们的是,我们的离婚不是你们的,爸爸并不会和你们离婚。”丹尼带着哭腔 说:“离了婚你们就不在一起了!你的话我听不懂了。”他说完就跑到楼上去了。   新河拿起自己的防寒服,到了后院里。过了很久,路希走出来,抱住了他的 脖子,哭着问,“为什么?爸爸,难道是因为我不听你的话想要搬出去吗?”她 刚刚上完大学二年级,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从没有让新河失望过。“不是,天 底下没有比我更骄傲的父亲了,”他说。路希又说,“离婚是他们加拿大人的事 情,不是我们的。”他苦笑起来,“离婚不是哪个民族的特长。我和你妈妈走到 了这一步,不离就会彼此仇恨了。”“为什么是那个女人?她哪一点比妈妈好? 妈妈一直那么辛苦,挣了很多钱,却很少为她自己消费,都要用在我们的身上! 你连一只结婚戒指都没有为她买过,”女儿说。他想告诉女儿,他不是没有买过, 但说什么都迟了。   门开了,静如走出来,把路希拉了回去。过了一会儿,静如走过来,坐在他 旁边的椅子上,说,“我刚对他们讲过,我们离婚和今天的那位女士无关,丹尼 还小,但他总会明白的。”   他耸耸肩,“但愿。”   “你和路希的话我都听见了,我跟她说,我不戴戒指是因为我们结婚的时候, 国内还没有讲究那些,后来不戴是因为我不喜欢首饰。”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我怎么没有买过戒指?”   她想了想,凄然一笑说,“你后来要我退掉,我就去退了。”   他心里想,竟是天意。   她开始说家里有多少存款和退休金,房子值多少。他知道她在和自己摊牌, 心里不由地有了怨气。但听完了后,她的话却让他意外。她说自己有稳定的工作, 养老金和一些RRSP,并不需要他的赡养费。路希有奖学金,和一份半工,也可以 过得去。只是丹尼还小,今后受教育需要花费,希望新河能够想到。她不想借着 离婚敲诈他,世界上只有她知道他来了加拿大之后是多么地辛苦。他听了之后心 中格外酸楚,说自己一个人出去后并不需要那么多钱。他说会把房子留给她,剩 下的存款两人分一下就行了。她默默地听着,又一次说,她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钱, 房子她可以住,但产权还是留给他。他说自己准备申请转到公司在东部的分点, 去那边再另起炉灶,买个一居室的房子就行了。她转身往门里走去,一边走一边 说,“这个房子的产权是你的,你以后就会明白的。”   哪里还有什么以后,尤其是对于他和她?他仰天苦笑。                  4   他到了东部后,开始了单身汉的生活。对苏慧的热情他已经有些冷却,因为 他的心始终都系在另外三个人身上。   二月份的时候,他接到路希的电话,说她要趁着春假来看他。新河非常高兴。   路希进了他的公寓,看见他的狼狈之态便立刻说,“爸爸,我不能让你在这 里住下去,还是回家去吧。”   他说,“这儿就是我的家。”   他接着问丹尼和静如的情况,路希说,他们并不知道她来这里,他们以为她 和朋友们去旅行了。   他说,“你应该告诉你妈妈,她会让你来的。”   路希说,“爸爸,我这次来这里是想告诉你一件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哭了起来,哭得非常伤心。   “怎么回事?你圣诞节前考试考砸了?还是写论文抄袭被除名了?是和男朋 友崩了?还是你怀孕了?”说到最后一句时,他变得绝望起来。   “都不是,是妈妈,她病得非常重。”   他跌坐在沙发里:“什么?”   “你走的时候,她已经有了卵巢癌,现在已经扩散了,”她说。   他阵痛着,说不出话来。   “我和Richard医生谈过之后,就要打电话告诉你。可是妈妈不让,因为她 说她怕那个女人也到这里来了。可是,爸爸,你不会恨妈妈恨到了连看她一眼都 不愿意的地步,是不是?”   “没有,你们三个人比什么都重要,”他喃喃地说。   他说着站起来向厨房走去,路希泪水滂沱地跟着他,“爸爸,医生说那种病 要很多年才会恶化。说症状之一是病人经常腹部不舒服,肠胃也不合适,为什么 你会没有注意到?”   他不敢回头,他怕自己眼睛里的泪水把女儿吓坏了。他能说什么?说“因为 你母亲已经有很多年都拒绝和我住在一起,因为最后一次和她做爱的时候我打了 她。她跟我说,她很痛,她已经看了医生,我却以为她在找借口”?其实,他根 本不知道静如是因为病拒绝着自己,还是拒绝了自己之后才开始有了病。但如果 那次自己相信了她,或者对她细心一些,怎么会不知道?他一直是她的丈夫,对 不对?   他声音颤抖,“路希,我怎么样才能原谅我自己?”   路希把他拉着转过身来,说,“爸爸,你和妈妈都很可怜,你们为什么不可 以好好地说说话?”   他摇摇头,因为他真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和静如说话了。他们刚恋 爱的时候,他很容易就把她逗得大笑,那时候,他们都没有什么重压,他是搞笑 的专家,她是忠实听众,开心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他一遍又一遍回忆着自己和静如的生活,心情凄凉。他在加拿大的这些年中, 读过两个学位,换过五次工作,在四个城市里住过,在买房子前在七八个公寓里 藏过身。他读书时为教授打工,熬到深夜才回家,从不知道她是怎么在家里度日 子的,但每一天回来的时候总是希望孩子不再吵了,饭依然是热的,妻子依然等 着他。而她一年四季也总是在等着他,即使第二天很早要去餐馆里打工,她不见 他回来就无法入睡。他工作了的时候,她也在工作,但他不能没有干净的衬衣和 花样翻新的晚餐,孩子们依然得听话,房子要整洁,尽管房子大到了很难用她一 个人的人力维持整洁的地步。当然,他是这个家里唯一有苦恼的人,他从来没有 真正问过她有没有苦恼。她总是很平静,好像总有特殊的渠道平衡她自己。而他 什么也没有,他只有她。朋友是她,亲人是她,伴侣也是她。   他们的生活稳定之后,她突然疯了样要义务给中文学校的孩子们教美术,因 为她以前是个学美术的。教了几次后,他把脸色给她看,说丹尼哭着喊妈妈,路 希不听他的话,他在办公室受了不折不扣一个星期的“洋”罪,周末难道还要做 保姆不成?她辞职回来之后,他再不抱怨。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在出国前给她的承 诺,他曾对静如说,你出去后就去学美术或广告设计,你有那种天分。那时,她 看他的眼睛里还是有光芒的,因为他虽然不再象上帝般绝对正确了,但还象圣徒 一样不缺乏诚恳。等他挣到一年八万年薪的时候,静如已经有很长时间不提做画 的事了,丹尼却突然间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但她连教儿子画画的心都不再有。因 为新河总是对儿子说:在这个国家里,只要你是少数民族,用艺术谋生都是很难 的,看你妈妈,十年里卖了两张画,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加元。靠画画养家,一家 人都会饿死!他现在想起来,不由痛不欲生。能说出那种话的人,除了他这种结 了十几年婚口无遮拦的混帐之外,还有哪个?   后来的她越来越被种种琐事淹没起来。夏天,除了照顾一家人的起居外,她 开始和他在后院里种菜,长豆荚,荷兰豆,中国大白菜,芥蓝,西红柿,黄瓜…… 那是他的计划,他的中国历史学得很好,还记得当年南泥湾是怎么给八路军提供 维生素的。而她原是想在后院里种满花的,她想请工人来在后院的前半部铺一层 不规则的石板,在缝隙间种一些地苔,说每年春天来临时,青青的地苔就会把一 块块的石板镶起来,后半个花园里则春意烂漫,因为那里会长满玫瑰,婴儿的呼 吸,雏菊和丁香,三面的木篱笆上还会缀满白的红的和绿的爬藤。那是她艺术家 个性的最后的一次挣扎。新河却说石头缝里的草不比门前草坪上的草,长高了, 谁去剪?她说她会,说得有些着急。他哈哈大笑,于是她什么也没有种,只是在 后院一个角落种了些容易成活的常绿草木,远远看上去竟和蔬菜的颜色差不多。 但那些菜却长得热热闹闹。当超市把荷兰豆卖成三个加元一磅时,他家的后院里 仍是货源不断,吃得连新河自己都有些厌恶。   夏天的时候,他们会去郊外钓鱼。静如并不很喜欢在烈日下晒一整天,但孩 子们喜欢出去,于是她就去了。在新河给孩子们讲故事或大家午休的时候,她做 了烧烤,但总是胃口差,喝几口果汁就算吃过了。她忙完了,就躲到车子里读闲 书,但她一次次得出来做看客。大家每钓一条鱼都要把她叫出来欣赏,因为每个 人的鱼在他们看来都是最好的。丹尼小的时候,即使是把钩子挂在了石头上,也 要欣喜若狂地拉她去看。回家的路上,路希在前面的椅子上睡觉,丹尼则把后排 都占满了,静如把瘦小的身体紧靠在车门旁,儿子的腿压在她身上。有多少次出 去的时候,她都是有经期,但晚上回来了,她却是一家人中唯一有力气干活的人。 她收好大家的脏衣服,把晚饭做好,洗了碗,把钓的鱼冻到冰箱里,她给大家准 备明天的午餐。因为无论发生什么,大家还是要有可口的午饭吃,每个人依然要 有干净的衬衣穿。而她工作的地方却是在城外的一个小镇上,要开很长时间的车 去,然后再开回来。她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只要过一晚,精力又会无比 饱满。                  5   新河从东部回来看静如的时候,她的癌细胞已经不可控制。卵巢癌就是那么 一种病,不动声色地隐藏很多年,到发现的时候,治愈的希望几乎已经渺茫。她 用很多的Dilaudid,几乎一个小时四毫克,只要能够减轻她的痛苦就行。她处于 半睡半醒的状态,精神极度混乱。她常常认不出新河是谁。她混乱中喊过很多人, 她的父母,兄妹,儿女,还有几个十多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大学女友,但从没有喊 起过他。只是有一次,她从病床上坐起来,因为丹尼走了进来,她的眼睛一刻也 没有离开过丹尼,无论丹尼对她说什么,她都很听话地点头。丹尼走了以后,新 河问静如刚才进来的是谁,她说是她的儿子。她的脸上充满了温柔,“他和我过 去的先生很像,他和他父亲年轻时的样子一模一样。”新河听了大恸,因为她还 记着自己年轻时的样子,记着要和自己离婚的事情,但独独不知道他已经痛苦不 堪,就在她身边守候着。很多年前,他刚把她接到这个地方时,看着她在分别之 后新增的憔悴,他是在心里发了誓要和她相守一生,不离不弃的。   静如的葬礼上,一个中年的金发女子走过来对新河说,“捷妮是我认识的最 了不起的女人之一。”捷妮是静如的英文名字。他茫然地看着那个女子。那个女 人说,“你不认识我了吗?我和捷妮一起在一家中餐馆打过工。我叫阿曼达,我 在那里洗过碗。”他的记忆慢慢倒回到很久以前的一个昏暗的中餐馆的厨房里, 一个神经质的用台山话骂人的女老板,一个镶着好几个金牙的只会说广东话的厨 子,只有一个角落较为明亮一点:静如和那个洗碗的金发女郎阿曼达。静如是餐 馆里的小杂工,那是她到加拿大后的第一份工作。她常说阿曼达那么年轻,又没 有语言障碍,在餐馆里打工是暴殄天物。阿曼达很快就辞了工回念高中去了。她 念高中的时候已经二十岁,她是个未婚妈妈。   “是你?”新河望着那个女人百感交集。   “如果不是捷妮当年对我说的一些话,我可能会永远在那里呆下去,”阿曼 达说。   她接着便讲起在打工的时候,捷妮经常说她想画的一些画,说做画是她唯一 的爱好。有一天捷妮把两幅画拿给阿曼达看,画的是路希在雨地里走,一只干枯 的老树在她的身后,树几乎把半个画面都占了。那幅画给人一种非常沉重的感觉。 接着捷妮又展开另一幅给她看,画的依然是路希,只是没有了雨,树绿得春意荡 漾。阿曼达说。“我当时想,这个瘦弱的中国女人居然在这种地方还如此乐观, 真是不可思议。我过了不久便辞职了。大学毕业后,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两年 前我到了这个城市,又和捷妮成了好朋友。”   他离开了她,坐在一张椅子上又一次陷入哀思。这个叫捷妮的女人就是那个 嫁给自己二十几年的妻子吗,还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吗?                  6   一天下午,他走进静如的卧室,把她的抽屉打开。他有些不安,不时地回过 头,好像她会在门口出现。她的抽屉很整齐,一个个文件夹里,东西分门别类地 放着。她的抽屉里有一个纸盒,他打开来,里面是一些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文章。 有汉语儿童教育材料,有一些她喜欢的散文,还有些食谱和华夏风物的介绍。一 篇文章的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是一个叫“捷妮”的人写的,题目是《结婚戒指》, 是静如当年写在本地华报上的一点文字:   “我结婚已经多年了。在认识我的先生的时候,我在国内的一个画报社工作。 从家走到办公室,五分钟就到了。不高兴的时候,我穿着拖鞋去上班也没有人管 我。在那个象世外桃源的地方,我不自觉地就养出来了些‘仙气’。我母亲看不 上我那种散漫的态度,曾经唠叨说:‘你高兴什么,你连结婚戒指都不戴!’   我的女儿已经长到我眉毛处了,有这么大的女儿,戴不戴戒指有什么必要呢?  一次野餐时,我与几个朋友坐在一起。杰克是个有五个孩子的中年人,希拉 则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彼得也有个女儿。我们四个人正好坐在一排。阿曼达问, ‘你们怎么都不戴戒指?’杰克说,他是个农夫的儿子。父亲给了他很多教诲, 其中两条他最难忘。一是不要不把拖拉机的火熄掉就坐在旁边吃午饭;二是男人 用不着总把戒指戴在手上,要是不小心手指卡在什么机器的缝隙中出不来,必要 时为了保全性命得把手指锯掉。希拉说,她的教会不允许人们戴结婚戒指。轮到 我了,我说,自己结婚的时候都没戴过,难道过了这些年还要和别人证实什么? 彼得说,他以前结过一次婚,那个女人不打招呼就跑了。他后来又有了一个女友, 同居已经五年了,总想娶她,把戒指套到她手上,给她一个名分,但是他不知道 怎么找到过去那个女人离婚。阿曼达说,她是一直想把结婚戒指戴在手上的,但 现在,她孩子的父亲即使愿意娶她,她也不愿意了。‘嗨,加上阿曼达,我们就 是五个人了。’杰克说。   我坐在他们中间,突然想起自己不是没有过结婚戒指。我们结婚的时候,两 个人的积蓄加起来还不到八百圆,但幸福得很。先生从可乐的瓶子上取下一个塑 料环,套在我手上,说,‘总有一天我会有钱的,我会给你买一个象铜钱那样重 的家伙。’   即使有了那样的东西,我还是更喜欢可乐戒指。有些东西是用钱代替不了的。”   李新河继续翻着那个纸盒。他摸出了自己给她买的戒指,她从没有退掉,但 也从没有戴过。她就是那种奇怪的女人,有无数别的女人不以为然的原则。他在 和她领了结婚证的那个晚上,确实把一个塑料圈从饮料的瓶子上取下来,玩笑一 样地说,他有一天会把一个象铜钱一样重的东西套到她手上去。他说的半真半假,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那么永远地穷下去,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买得起那样的东西 给她。即使在那个时候,他就有些知道自己性格里的短处。她从不抱怨。从不问 男人要东西的女人却是最难满足的女人,因为她要的东西总是有些虚无。她没有 把那个钻戒拿出来过,倒是对那个塑料戒指一直念念不忘。   然后是她的日记。还是那个厚厚的蓝色的本子,从认识他的时候开始用,用 了很多年,最后却放弃了。   李新河翻到了第一页。那一页已经撕去了。他又是一阵大痛。因为那一页上 的字他仍然记着:“我一夜没有睡,因为我恋爱了……”   那是他们第一次约会后静如回去写的日记。她后来曾拿给他看。他们经常用 那句话攻击对方,他说,“你不喜欢我,为什么一夜没有睡?”她则说,“你这 个人真不值得我一夜睡不着。”他们那时很相爱,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地久天长 的爱情,那就是李新河徐静如的爱情。那天约会回去后,静如躺在她的铺位里一 直没睡。她住的是下铺,把窗帘的一角轻轻掀开便看得见外面的黎明。她看见清 洁工把一堆树叶子扫在一起,点起火来烧着,她悄悄跑出去,站在宿舍门口看。 她在日记里写道,那气味她会终生难忘。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在前一天晚上约会 的时候,新河假装深沉地说过他喜欢干草被烧掉的情景,“有一种摧枯拉朽的意 思。”好像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似的。   他在床的左边躺了下来。那是他过去的位置。他朝右边看去。这一次,他的 手里没有报纸,也没有办公室的文件。他会听她说在储蓄所里遇见的古怪的顾客, 那些胖同事的新的减肥计划,甚至一些电影明星的新闻。他会用两个耳朵一块捕 捉她的每一声微笑,每一个叹息,用两只眼睛一起追逐她的细微的疲劳和注视他 时的隐隐的失望。如果他知道生活会如此迅疾地掠过,他会象拼命工作那样,努 力去记住每一个和她相守的日子。但她已经不复存在。在他的记忆里,日子重复 着,她总象月光一样无形沉默。但倒回去二十多年的事情,却历历在目。她和自 己同届,是个美术系的女孩子,不大聪明,因为他总是教不会她打桥牌,他起初 也不觉得她漂亮,但她有一种难忘的清纯。她给很多男生都画过像,就是不给他 画。他问她为什么,她老实地说,“我不能看你的眼睛。”他又问为什么,她说 她相信自己在喜欢他。他再一次问了为什么,因为很多女生都说过很多理由,说 他才华横溢,说他气质忧郁,说他需要别人照顾他的生活,甚至说他是她们世界 里最灿烂的阳光。把他说得都不知道那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那么静如也应该有 一个理由。她努力了半天说,因为你英俊。然后不好意思地补充,“人们常常会 因为一个人的英俊而忽略他的个性。对优点如此,缺点也是如此。”她说完就如 释重负地离开了。他站在那里,象醍醐灌顶。   新河就在那一天从浪子变成了专一的男朋友。因为他从来不相信自己就真的 比别的男生出色,虽然他并不介意长得比他们英俊一些。他第一次把静如约出来 的时候,她很吃惊。她说,我喜欢你但从没有想过要和你在一起。他不解。她说, 因为你太骄傲,尽管没有多少应该骄傲的理由。他想走开,但她的敏锐吸引着他: 你又骄傲又固执,和你在一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聪明”的她第一次就把他 看了个彻底。   她其实一点都不丑,反而美丽。她和他走在一起的时候,总有男生回头看她, 而不是女生们来看他。那时的她美得独特:她神采飞扬,因为他们爱得难舍难分; 她的眉目间又有些忧郁,因为他爱她的方式很霸道。其实他总是知道,自己并没 有多少理由那样操纵她的生活的。   李新河第一次约会回来也是失眠的,不全是因为爱情,还有一些痛苦。他不 敢确定自己是否懂得怎么爱她。他那时没有告诉她这些,是因为他不应该有不知 道的事情;后来仍然没有告诉她,是因为他忘记了,不重要了,也不想再说了。   他们都是十九岁。   十九岁的时候,他以为一生的时间漫漫无期。 (寄自加拿大) ◆            一个酒吧的消失               ·流 沙·   一样东西只有当它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我说是一个叫做“零点”的酒吧。   地理位置在富阳海关路,从我的卧室斜看,那个小小的酒吧兀自存活了多年, 那只用霓虹勾勒出来高脚酒杯象姑娘的眼睛那样总在眨呀眨的。秦望浦未整治之 前,海关路并不是好去处,那地方堆满了建筑垃圾,后来终于有了一条小路可以 通向江滨,是因为走的人多之故。在我搬进新居之后,惟一值得骄傲的东西就是 可以躺在床上看到富春江,然后把视角斜个角度,去看看那个酒吧。眼里有富春 江又有酒吧,好像不枉是一个富阳城里人了。在我看来,富阳人所骄傲的东西想 想也无非是这两样,我们有一条绿澄澄的江,还有那么多闲适消遣的去处。   五年前,我所居的地方是不可以称为市区的,说郊区好像也勉强。但眼前有 酒吧了,感觉就不同了。酒吧是什么,酒吧是纯城市的东西,它绝对不会出现在 农村。所以我总要感谢零点酒吧给我带来的城市错觉。   我从来没走进过零点酒吧,它的生意如何,店里又卖些什么,老板又是谁, 我一概不知。但让我钦佩的是,零点酒吧对海关路休闲特色的发轫意义。但当海 关路拓展到近六十米的宽度,霓虹从江滨一直延伸到文教路,夜幕下的小车排得 乌鸦鸦一片的时候,零点酒吧应该是在“她在丛中笑”的,但很突然的,它消失 了。台湾加盟店“万兔速丽”是它的继任者,清清爽爽的店堂,夹在一个新开张 的酒店和生意似乎十分火的休闲城中间。这到底是不是它退出的原因?   现在我至少可以得出一种推测,“零点酒吧”的老板应该是一个精明的人, 至少他要比任何人都要超前的认识到这个地方会“火”起来,不然他不会这么突 然在外来打工者聚居的去处开一个明显对他们来说是风花雪月的酒吧。另一个依 据是,酒吧的真正的名称是:“0.98”,没点情商的人是抓不住这样妙极的谐音 词的。   有时候我总觉得“0.98”象是我住到富阳后的某个邻居,这个邻居就在对门 住着,不知道他的姓名、单位、职位和他的喜怒哀乐,但他却是你所熟悉的。有 一天,他走了,留下了空空的屋子,门口还散落着他用过的物品,或许他会留给 你某种淡淡的似风一样的惆怅。   “0.98”的霓虹已存在于我已逝岁月的夜空中。总有一天,它会随着我曾经 的酸涩生活一起忘却。 【网里乾坤】∽∽∽∽∽∽∽∽∽∽∽∽∽∽∽∽∽∽∽∽∽∽∽∽∽∽∽∽∽ ◆             水与国家闲谈      ·诚 鸿·   (一) 神秘消失的古国   神秘古国现端倪   人类象孩子一样对自己的过去和大自然的神秘充满了好奇,不管什么艰难险 阻都阻止不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和求索。15世纪到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激起 了人类地理探险的狂热。西方地理学界,甚至整个知识界不断地向地图中的空白 处宣战。征服极地的船队一支支驶出港湾,单枪匹马的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 条热带雨林中的河流或标明了某个处女峰的海拔高度而一夜间名扬天下。17世纪 以后的短短几百年中,诞生了一位又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理探险家。生于 1865年的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 1985-1952)就是其中一个。   1900年3月,斯文·赫定带领一支探险队来到中国西部沙漠探险。在维吾尔 族向导艾尔德克的指引下,探险队从孔雀河畔进入方圆10平方公里的罗布泊洼地 地区。正当他们携带的羊皮囊里的水快要用光时,他们意外发现了一片活着的红 柳丛。根据考察判断,这里地下肯定有水,斯文·赫定决定就地掘井取水。但是, 忠厚的向导告诉斯文·赫定他不慎把挖水用的铁铲遗失在前一天的宿营地。铁铲 是他们在沙漠挖水的唯一工具,斯文·赫定不得不让向导沿原路返回去取铁铲。 艾尔德克找到铁铲返回途中,突然遇到沙漠狂风的袭击。沙尘起处,遮天蔽日, 天地霎时间变得昏黑一片。艾尔德克在风沙中迷失了道路,一个人在荒漠中迷迷 糊糊不知走了多久。就在他困乏不堪时,在他眼前出现了一片废墟,夜色下尖尖 的塔顶轮廓,使他怀疑自己走到了魔鬼宫殿。在废墟中,艾尔德克随手捡了一些 古钱和几片雕木残片。   艾尔德克找到探险队后,把这些古钱和雕木残片交给了斯文·赫定。望着希 腊化艺术风格的雕木残片,斯文·赫定难以掩饰自己的惊喜。无奈只剩下一两天 的水和食品,斯文·赫定决定第二年再来。1901年2月,斯文·赫定终于找到了 那片神秘废墟。他们挖掘到了栩栩如生的佛像,找到了古代的钱币、陶器,发现 了36张写有文字的纸片和100多块竹简,以及具有美丽图案的丝绸碎片。他们还 发现了叙利亚出产的精致玻璃器皿和来自波斯的狮型器皿。显然,这里曾经是一 座重镇。根据斯文·赫定带回的竹简,德国语言学家卡尔·希姆莱经过仔细研究 后确定:这片废墟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后又销声匿迹的楼兰古国。   千年楼兰沧桑谜   楼兰是秦汉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部落城国。据著名史学家班固编撰的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玉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 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由 此可知,早在公元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一个不容小看的政治实体了。楼兰在西 域占有广阔的领地,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继站。鼎盛时期的楼兰,“立屯田 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 下。”(《后汉书·西域传》),可谓商旅云集,贸易繁忙。楼兰城是楼兰国前 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依山傍水,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 淼的罗布泊,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 里狩猎,楼兰国的臣民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如此繁荣兴旺的楼兰古国,却 突然在公元5世纪神秘地消失了,史不记载,传无列名。直到一千四百年后,斯 文·赫定才揭开了楼兰王国尘封的历史。   楼兰国是如何消亡的?多少年来,中外科学家一直想揭开这个千年之谜。   考古研究发现,楼兰地区至少从汉代开始就与今天的气候基本相同,属荒漠 气候。楼兰古国位于罗布泊西岸,孔雀河的下游。塔里木河北河下游注入孔雀河, 孔雀河下游注入罗布泊;塔里木河南河下游注入台特马湖,然后有多余的水再注 入罗布泊。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经过实地考察研究获得的结果 是:在楼兰鼎盛时代(西汉至魏晋),罗布泊地区是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农 林渔业兴旺的绿色王国,森林覆盖率估计可达40%。由此可以得出,楼兰古国是 在荒漠地区中一片水资源相对丰富、植被茂盛的沙漠绿洲上建立起来的。   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农业生产就有很大潜力,就会激发人们垦 荒造田的积极性。随着汉代逐步实现了对西域的统一,从内地移入的农民对楼兰 的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同时,西域天山以北有很强的匈奴势力,时时袭击 和威胁着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为了巩固统一,汉政府采取了在西域驻兵屯田的策 略,即自敦煌顺着罗布泊沙漠向西北行,在中部天山南麓的塔里木河重要建立屯 田积谷基地,然后再向吐鲁番盆地推进,以备抗敌。随着屯田的不断发展,塔里 木河中上游的农业开发规模日益扩大,用水日渐增多,下游的来水则不断减少。   由于古楼兰处于塔里木河水系的最下游,是塔里木南、北两河水流的最终归 宿地,所以塔里木河下游来水减少最先受影响的就是楼兰。为了缓解水资源的紧 张形势,满足开荒屯田对水资源的需要,索励率屯田士卒将罗布泊西南的注宾河 (古塔里木南河)的水引入位于罗布泊西北的楼兰城灌溉农田。但是楼兰地区的 水源不足,魏晋时越来越严重。到公元四世纪初,楼兰屯田用水严重缺乏,粮食 大幅减产,大面积土地撂荒。更为严重的是,公元330年后,塔里木河“改道”, 楼兰城水源断绝。   荒漠地区的绿洲,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垦荒的土地破坏了原来的天然植被, 在撂荒后不能依靠天然降水生长植被,在干旱和风力的作用下开始沙化,楼兰城 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到公元5世纪曾经一度繁荣的楼兰国经受不住风沙的 袭击和缺水的威胁,终于人去城空。这里,就成为风沙肆虐的王国,只留下一片 废墟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古国盛衰话启迪   关于古楼兰由盛转衰,最后消亡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许多见解,例如 有人认为楼兰遭到了异族的毁灭性打击,有人认为楼兰遭到了地质灾害的侵袭, 导致河流堵塞,水源断绝而亡等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的楼兰地区,水是楼兰国存亡的首要条件,失去水源的楼兰国,无论曾经如何强 盛,最终必然慢慢消亡。   古楼兰国的盛衰消亡,留给后人的是沉重的思索。从水与国家方面,至少可 以得到两点启示:   (1) 水和土地一样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基本资源,是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古楼兰虽然处于荒漠地区,但是自然条件的演化使得该地区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水 资源,自然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水草茂盛、水网 交织、森林密布的绿洲,是西域地区最为优越的人居环境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 人们才可以定居,才可以开垦农田,获得必需的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随着人口 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古楼兰国得以建立,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成为汉 政府与匈奴觊觎的对象。当楼兰水源断绝时,在这里定居的人们不得不寻找有水 的地方,土地不得不大面积撂荒,该地区就退化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国家 亦随之而倾。   (2) 在气候条件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人类活动是水资源条件恶化的主导因素。 楼兰地区气候古今差别不大,却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一个繁荣的绿洲退化为风沙肆 虐的不毛之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原本脆弱的水生态环 境。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由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个主要部分构 成。而在楼兰地区,大气降水极其稀少,可供人们利用的唯一水源是地表水。地 表水的水量是有限的,在漫长的时期内,形成了稳定的水量均衡。上、中、下游 大规模的农业垦荒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上中游的截流开荒,必然会减少下游的 地表水量,从而引发下游农业用水紧张,土地撂荒,植被减少。所以,古楼兰国 消亡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大规模开发不合理用水破坏了楼兰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引 起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由此可见,查明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和运动规律,合理 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对于该流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啊!   (二) 为国先为水   城市,依水而立   城市,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和标志。水,是城市诞生的摇篮。人类逐水草 而居,城市也便依水而立。古人在选择城市地址时,非常重视城市的环境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水。由春秋初期思想家管仲及其追随者所著的《管子》 在第五篇中开篇就明确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总结了前人建设城市的经验,提出了城市建设选址 的基本原则。古代的城市大都建立在江河湖泊之畔,依靠丰富的水源发展起来的。 沿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我国的黄河和 长江的两岸,一座座繁华的城镇先后崛起。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怎么会建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呢? 没有一条象样的河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 1/8,世界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属于严重缺水 地区,也是世界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其实,追溯北京历史的源头,可以发现, 北京城原本也是依水而建的,北京城的产生和发展与用水、引水、治水有着密切 的联系。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西面和北面有连绵不断的群山环绕,东南部形成 一个小平原,称北京小平原,由于其形势犹如海湾,所以又叫做“北京湾”。京 西山地是华北降水量最多的中心地区之一。古代北京地区周围有五大水系:永定 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和蓟运河水系,其中永定河水系对北京古代都邑建 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永定河自今石景山流出进入平原地区,水流湍急,河水 经常泛滥,形成了永定河冲洪积扇。由于永定河不断泛滥、滚动、改道,这一地 区遍布着许多沟、塘、淀、泊,蓄积了丰富的地表水,补充了丰沛的地下水。北 京城址正好位于冲洪积扇的背脊。据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 经注》记载:“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注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 盖燕之旧城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地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 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戟也,其水又东入漯水。”西湖即今北京广安门外莲花 池的前身,洗马沟即今自莲花池向东转而南流的小河,漯水即今永定河,燕之旧 城即古代燕国国都蓟城,今北京城之前身。由此可知,古北京城依莲花池而建, 故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   公元1153年,金朝在这里建国都,改称中都。自此以后,北京逐步发展成为 一个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的发展,北京的天然地表水源愈 来愈难以满足需要。首先是为了配合都市设计、辟治苑林,不得不寻求水源;其 次为了开凿河道、运输漕粮,更不得不寻求水源。为了解决宫苑用水,金朝在扩 建旧城时把洗马河划入城内。但是,解决运河水源并不象解决宫苑用水那么简单。 在当时,统治者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粮食、丝帛等大部分要靠水运集中到中都供 帝王挥霍享用。但是,从北京城到通州缺乏水路,而陆路运输则要花费大量的人 力物力。金朝统治者不得不启动了金口河工程,从北京城凿渠至通州,引卢沟河 的水贯通水路。然而,由于卢沟河水性浑浊,运河淤积严重,水路终难通行。   至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提出把昌平白浮泉水引到城内,再贯通到通州的 水路。经过总结前人经验和缜密的实地考察,这一工程得以成功实现,并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效果。从京城到通州的闸河被命名为“通惠河”,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清朝,北京城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北京西郊的园林建设上。通过开挖瓮山南麓的西 湖,在东边加筑一道堤坝,从玉泉山流过来的水被拦蓄在这里,形成了北京第一 座人工水库。随后,瓮山更名为万寿山,西湖更名为昆明湖,成为世界闻名遐尔 的风景名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北京的水源工程建设。在 举国百废待兴、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库——官厅水库, 后来又陆续建设了密云、怀柔等85座大中小型水库,建成了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 引水渠,为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水是城市的灵魂,有 了水,城市才会有灵气。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湖泊旧貌变新颜,一条条“水清、 流畅、岸绿”的河流象银色的织带在这座古老的现代化都市穿梭游走,把我们伟 大的首都点缀得更加生机盎然。   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同自然灾害的斗争史。在各种自然 灾害中,水旱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据邓拓所著的《中国救荒史》统计:从公元 前206年到公元1936年之间的2142年当中,共发生旱灾1035次,平均每2年多便发 生一次,共发生水灾1037次,平均每约2年便发生一次。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往 往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引发社会变乱。   水旱灾害发生后最先受影响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古代历代统治者为了 粉饰自己所谓的丰功伟绩,对于水旱灾害造成的影响或者缺漏,或者语焉不详, 记载些“民庶流亡”、“饥民成群”等空洞文句。但是,仅从这些少数的片断文 字来看,水旱灾害给农民带来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例如,在汉代王莽末年, “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 二千”,“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旱灾后,谷物绝收, 粮价急剧上涨,饥饿的农民吞食自己的同类,大批的灾民背井离乡,更多的人惨 死在逃难途中。天灾加上人祸所造成的人间悲惨景象在古代屡屡发生,受灾的农 民大多时候只能乞求上苍的怜悯,盼望风调雨顺的年景。   水旱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财富,破坏已有的繁荣,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促 成或加深经济上的衰落现象。1938年6月,丧心病狂的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日本 侵略军的进攻,竟先后在河南中牟县赵口和郑州花园口炸堤。黄河水一泻千里, 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市1250万人遭受洪水重创,死难89万人,中牟、尉 氏等6县人口总数减少到受灾前的38%,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破坏性影响在 多年以后才得以消除。   更严重的是,水旱灾害有时引发社会变乱,甚至成为朝代更替的导火线。历 史上的农民起义,虽然是推翻腐败王朝的政治行为,但其直接原因,大多是由于 水旱灾害使得民不聊生,不得不揭竿而起。明朝末年,陕北连年遭受水旱天灾, 饥民吃光了山上的草根树皮,又吃山中的泥土和石上的青苔。就是在这样的大荒 之年,官府催租逼债还急如星火,广大众民忍无可忍,起义的烽火迅速地燃遍陕 西的中部和北部。农民起义军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率领下,向明军发动 了猛烈的攻势。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 山)的一株槐树上自缢而死。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得出,由水引发的水旱灾害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2000多年以前,管仲就以极其敏锐的眼光把水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管仲认 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分别是“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 雾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虫,一害也。”并且“五害之属,水为最大”, “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一言以蔽之,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古代 的贤臣明君均视其为安邦定国之大策。   被司马迁誉为第一循吏的春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孙叔敖即把“善为国者,必 先除水旱之害”奉为圭臬,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工程,防治水患。孙叔敖在成年后 随父亲迁居期思(今河南固始境内)。他发动当地民工排除农田渍水,在雩娄 (固始东南)开挖渠道,并修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 灌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楚庄王知道后,拜他为楚国的令尹(宰相)。之后,他 又组织农民在芍陂(今安徽寿县境内)修建了蓄水灌溉工程,灌溉附近大片农田。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楚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了充足的粮食,使 楚国国民富足,国力增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爱看历史剧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在2002年春节期间热播的《康熙王朝》吧。在 这部电视剧里有个镜头,康熙将“三藩”、“河务”与“漕运”作为三件大事写 在宫廷的柱子上,以时时提醒自己。在历史上,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兴水治水,把 河务、漕运作为其施政的重要大事来抓。河务,是指黄河的防洪;漕运,是指通 过运河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康熙不仅屡屡提出治水策略,委派专员整治河道, 而且还身体力行,亲自勘查黄河和江苏境内的运河,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有力 地促进了治水工作的开展。在晚年,康熙还不辞劳苦专门治理了威胁北京安危的 永定河。永定河原名浑河。浑河从上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经常使河道淤塞,酿 成水灾,危及沿河两岸百姓的生命安全,并直接对北京城构成威胁。康熙先后多 次巡视浑河,经过试验确定了治河方案。在他的督促下,治理工程于康熙三十七 年(1698年)竣工,并将浑河更名为“永定河”。后人为了纪念康熙治水的丰功 伟绩,将其治水言论汇集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正是由于其杰出的 治国才能和身体力行的作风,康熙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盛世——康乾盛世。   水之多寡与国之贫富   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寡程度可用人均水资源量来表示。在过去70年中,世界 人口已从1927年的20亿迅速增长到2000年的61亿,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 时期。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总用水量增加了6倍, 从而导致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不断减少。2000年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为7113立方米, 约为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三分之一左右。1993年国际人口行动在《持续水——人口 和可更新水的供给前景》中确定: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的国家为用水紧 张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000立方米的为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立 方米的为严重缺水国家。从2000年世界人均水资源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人均水 资源量少于1000立方米的缺水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地区和亚洲西南地区,共 计26个国家,其中非洲11个,如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埃及、阿尔及利亚等; 亚洲12个,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等;欧洲3个, 如匈牙利、摩尔多瓦共和国、荷兰等。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缺水国家大多分布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而最缺 水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正是世界最穷的国家所在。据联合国《2001年人口、环 境和发展》报告统计,发达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为10852立方米,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GDP)高达19069美元,而欠发达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为6196立方米,人均GDP 为3243美元,最不发达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为7065立方米,人均GDP仅为1017美元。 这些数据向世人无可争辩地表明:富在于水,穷也在于水,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与人均水资源量成正相关。这很容易理解,在富水地区,农业工业用水宽松,很 少受时空分布不均的限制,有充分选择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余地,宽松的水条件为 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缺水地区,农业工业用水紧张,必须采取调水蓄 水工程措施满足用水需求,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贫穷真的是缺水的孪生姐妹吗?只要比较一下欠发达国 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GDP,就会得出“否定”的结论。最明 显的例子是以色列。以色列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21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 的1.7%,但是其人均GDP却高达17301美元,高出世界人均GDP 171%。这其中的 秘密就在于水的开发利用,水少,但是如果用得好,少量的水照样也能产生较多 的产值;水多,但是如果不用,或用得不好,效益低微,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水源。 所以,缺水地区的人们不应怨天尤人,而应千方百计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好,以有 限的水资源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在人为,关键在于为还是不为!   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利用好水,也有可能陷入缺水的 困境。有的地区为了发展急功近利,取水时竭泽而渔,大大超过了本地可用水资 源量,工业污水废水随意排放,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水质性 缺水,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发展,导致发展和缺水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 士呼吁,将经济发展与用水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既不超采,也不超载。通过开 源节流,改变传统用水模式,创造供水条件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投入一定 资金反过来改善水利条件,促进水利建设,形成经济发展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三) 中国水情与国情   细说水资源家底   多数人可能不太把家庭理财当回事儿,然而精明的家庭理财高手则对自家的 家底了如指掌,家里有多少储蓄,每年固定收入有多少,不固定收入有多少,日 常生活开支有多少,孩子上学花多少,额外开支有多少,收支相抵还剩多少等等。 对于富余的钱,他们会仔细盘算,存多少在银行,是购买国债、股票、外汇,还 是找家公司投资,从而在保证家庭必要开支的条件下,为家庭赚取更多的收入。 同理,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首先须摸清自己的水资源家底,然后再根 据家底合理配置水资源,用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量是指该国家或地区内逐年可以恢复、 更新的淡水量,包括江河、湖泊等形式的地表水和赋存于地表以下地层中的地下 水。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 方米,占全球陆地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6.6%。根据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 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不及全球人均水资源量的1/3,在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 区中排在第121位。这些数字虽然枯燥,但是却清晰地表明我国水资源并不富裕, 相反属于水资源偏少的国家。难怪国外有人惊呼:中国以占全球约6%的可更新 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这就是中国的基本 国情。   如果把2.8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平铺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 水深近30厘米。30厘米水深,虽然浅了点儿,但是足以满足各地的用水需要。不 幸的是,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有的地方 水网遍布,有的地方漫漫黄沙。南方片人均水资源量为3481立方米,水资源量占 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4%,而北方片人均水资源量仅为747立方米,属缺水地区, 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4.5%。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位 置的黄淮海地区(即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9.4%,人 口占34.7%,国民生产总值GDP占32.4%,而水资源量仅占7.7%,人均水资源量 约5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按照国际标准,黄淮海地区属严 重缺水地区。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黄淮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走上了由贫穷 奔小康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 济持续发展的瓶颈。解决黄淮海地区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已成为国家的燃眉之急。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不过是让有的地方水多一些,有的地方水少一些,然 而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却让水多水少的地方同时遭受着洪灾和旱灾的威胁。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8毫米,南方各流域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北 方在400毫米到900毫米之间。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东部地区的北方一般为6~9月,南方一般为4~7月) 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汛期中最大一个月的雨量又占全年雨量的 25%~50%。这样不但容易造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约有2/3左右是洪水 径流量,从而导致各江河在汛期洪水泛滥,在非汛期枯水甚至断流。此外,我国 降水量年际之间变化很大,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 北方地区为3~8倍,并且出现过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的情况。降水量和径流 量的年际剧烈变化和年内高度集中,是造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 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的主要原因。如1998年夏天长江、嫩江流域发生了百 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 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其罪魁祸首就是短时间内持续不断的大雨。 从6月中旬到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江西、湖南、 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3倍。   另外,我国水资源还有一个特点:江河含沙量普遍较高。我国西部地区是长 江、黄河、珠江和众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地形高差大,又有大面积的黄土高原 和岩溶山地,自然因素加上长期的认为破坏,使很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 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也使许多江河挟带大量泥沙。黄河东流半 是沙,黄河的高泥沙含量举世闻名。据水利部统计,平均每立方米黄河水含沙35 公斤,每年输沙量高达16亿吨。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10米、宽5米的泥沙 “长城”,其长度相当于两条中国长城!从黄河上中游挟带而来的泥沙每年都有 一部分淤积在下游,使下游河床抬高,年复一年,黄河逐渐演化为“地上悬河”。 科学测量结果表明,黄河河床比沿黄的郑州市高出2到3米,黄河开封段河床高 出开封铁塔处13米,罗口段河床比济南火车站高出5米,沁河口段河床比新乡 市区高出达22米。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如何减少黄河泥沙在下游河 床的淤积量,估计过不了多久,便可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21世纪发展面临水挑战   按照我国确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1 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贸易 的互动和相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我国在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 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水”的挑战。   首先,人口的增长将使人均水资源量降至低谷。虽然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 人口将保持增长的势头。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一致认为,我国总人口将在21世纪 上半叶达到峰值16亿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从目前的2220 立方米下降到1760立方米,已非常接近“用水紧张国家”标准的上限。对于已经 缺水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其次,我国国民经济须在水资源日趋匮缺的条件下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 展。在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 年中我国经济须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对水的需求 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废污水的排放量相应急剧增长。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 会加剧我国的水资源紧张状况,造成水环境恶化;同时,水资源缺乏和水环境质 量反过来加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使国民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   第三,粮食生产面临灌溉缺水的潜在威胁。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是我国的一项 基本国策。按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计算,预计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时全国粮食总 产量需达到7亿吨,即在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2亿吨粮食。在耕地面积 保持稳定的条件下,须提高单位土地的产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粮食单产,需要增加耕地的灌溉供水,提高灌溉保证率。预计我国农业总需 水量将不断增加,在2030年前后达到高峰,约为426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需水量 的59.8%。而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区域分布不相匹配,特 别是北方地区,耕地多而水少。如果不及早设法提高北方地区的农业供水保障, 则将对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第四,提高居民生存环境质量需从有限的水资源中留出一定的份额用于维持 和改善生态环境。谁都不希望生活在没有水的荒原,而适合人居住的生态环境都 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只知道人类生活、农业、 工业等需要水,而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也需要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季节性干旱 的半湿润地区,往往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导致 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地表植被退化甚至死亡、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土地次生 盐渍化等环境问题。例如,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地区大量开荒造田,农业 用水量剧增,引起下游两岸地区生态屏障——胡杨林大片死亡,胡杨林面积锐减, 周围的沙漠向绿洲地区推进,对绿洲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危及到绿洲居民的 生存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给生态环境留出足够的水量。   第五,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急需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现代水管理体制和水市场体制。在水资源匮缺的条件下,能不能把水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水管理和水市场。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多龙管水”的管理模式,例如在一些城市水利局、地质矿 产局、规划局、公用局、市政局、地矿局和建委五龙管水,水源地不管供水,供 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等等,造成水管理条块分割、 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无法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 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同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城市 供水长期以来由政府补贴运营,没能进入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按照水 的自然运动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新体制和水市 场经济体制是大势所趋。   此外,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还面临着水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如全球气候的变 化可能使北方水资源量减少、水利工程老化、人为水资源灾害等。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从19世纪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20世纪初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1世纪初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二次 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干预 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提高和扩大,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 类的触角已延伸至小到原子、中子,大到月球、金星等宇宙天体。然而,在人类 雄心勃勃地企图征服大自然的征途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却陷入到了始料未及的困 境,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迅速衰竭、土地退化或无法恢复、淡水资源不足、 森林面积锐减、气候变化异常、各种灾害频发、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历史进程 已达到了这样的境地,人类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1987年世界环境与 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人类应抛弃“高生产、高消费、高 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转而采取“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 其需求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1996年,中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四次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基础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的水资源,在21世纪须实现可持续利用。   那么,如何解决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水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必须要从8个方面 进行战略性转变。   ——防洪减灾: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 协调共处的战略,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 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   ——农业用水: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以建设节水 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   ——城市和工业用水:从不重视节水、治污和开发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 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防污减灾: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   ——生态环境建设: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 源配置战略;   ——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从单纯地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基础上的 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   ——北方水资源问题:从以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经济增长 转变为在大力节水治污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南水北调的战略措 施,保证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的低水平开发转变为与生态 环境建设相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 薪尽火传--《庄子传》创作手记        ·亦 歌·   杜甫在《梦李白·其二》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 事”,叹息的是明明知道李白的诗名不会湮没,但那终究是以后的事,李白本人 是看不到了。其实把这两句诗用在庄子身上也同样合适;这位先秦伟大的哲人生 前甚至远不如李白的日子好过,曾一度靠编织草鞋为生,衣衫褴褛穷困潦倒,是 很多人奚落和嘲弄的对象。同乡有个叫曹商的,替宋王出使秦国,因能说会道, 得到了秦王一百乘车的优厚赏赐,他回国后就特意要从编草鞋的庄子家门前经过, 好借此炫耀一番,气气庄子;有一次庄子家断了粮,他走了很多路去向监河侯借 粮,监河侯却打趣说等秋后打下了粮食再借给他──值得欣慰的是当曹商的车子 和监河候家的万钟粟谷都已灰飞烟灭之后,庄子当年在薄薄的竹简上刻下的语句 仍在散发迷人的馨香。这是曹商和监河侯之流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庄子虽有了千秋万世之名,但他的“身后事”却比老子要寂寞得多。魏晋以 降,人们习惯老庄并称,事实上也的确应该如此──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而 庄子则是不折不扣的第二代宗师,道家的思想到了庄子手里得以发扬光大,这也 是老庄并称的原因,然而在现实的道教世界里,老子却要比庄子风光得多了。   东汉年间,张道陵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开山鼻祖,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子 在民间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生前仅是个典藏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死后 职位却一路飙升,直做到琼楼玉阁中享受特殊待遇的太上老君和原始天尊──几 乎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相比之下,庄子就要寒酸得多了。他生前只当过一段时 间的漆园吏,位卑职低,死后也没太大的改观,唐天宝元年被玄宗封为南华真人 后,后世便沿用其号,因为只是个真人,绝大多数道观里都没有他的位子。这么 些年来也算跑过许多道家胜地,至今仍未有幸一睹南华真人的金身。前不久去成 都拜谒青羊宫和青城山,踏遍前山后山宫内宫外,见了不少真人散仙,太上老君 和原始天尊的塑像就不必说了,就连黄庭坚这位后世文人也赫然得以忝列其位, 惟独不见南华真人的影子。诧异之下,问了些个道学界的资深人士,说是一般的 道观都没有,好像只听说在武汉的长春观有,但是和关尹子一起作为老子的左右 两大弟子之一的身份被陪供着。听罢不禁有些忿忿不平,做了老子的弟子不说, 那关尹子又有什么资格和庄子并列!可细细一想,这倒也非常符合庄子的个性。 太上老君虽然相比起来风光无比,被人塑了金身,请上莲花宝座正襟危坐,慈眉 善目地受世人顶礼膜拜,但烦心之事也不少;终日里被烟熏火燎不说,挂了有求 必应的牌子替香客们排忧解难自然是他份内之事,收妖降魔之类的事也要插上一 手,在须眉全白的耄耋之年还要陪观音菩萨去助战,褪下手上的金钢琢偷偷敲了 孙猴子一记暴栗,成了玉帝的帮凶,虽说是孙猴子偷吃他的仙丹在先,但其偷袭 行为终究不是很光彩的事,更乃事后又凶相大发,把孙猴子扔进八卦炉里炼丹补 身。相比之下,南华真人就要比他清净得多,也逍遥得多了,这位鞋匠出身的哲 人生前最讨厌和名利沾边,他的好友惠施做魏国宰相多年,《吕氏春秋》还记载 说魏王曾一度要把王位都让给他,可庄子一点也不羡慕,他批评惠施说他总想胜 过别人,博取名声,弱于道德修养,强于解说事物,成天就像一只蚊子和一只牛 虻一样地辛劳,放荡而没有成就。庄子本人的确也做到了视富贵如浮云,看名利 如草芥。为了果腹他有时候不得不去河里钓鱼,但当楚王的两个使者手捧重礼来 聘请他做楚国的宰相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推辞了。他说他宁愿做一只在烂泥里拖 尾爬行的乌龟,也不愿意象楚国的神龟一样,虽然早已死了,还被当做神物,用 锦巾裹了存于木匣之中,供于庙堂之上。对庄子来说,这是一种玷辱,因此他终 身没有再仕。这位肚子常空,但内心充实的哲人生前就希望能把握好“材与不材” 之间的关系,既不做有用之材,使生命有早夭之危,也不做不鸣之雁,被人早早 杀了下酒,他肯定没想到死后会心遂所愿,挂了道教宗师之名,却连个像样的金 身也没有,职务也是虚的,出签解卦送子牵线装神弄鬼之类的脏活累活都让老子 顶了,自己却得以在九霄云外逍遥自在,远离尘世香火的熏燎和凡夫俗子们的祈 求,从这点上说,庄子比老子要幸运得多了。   大唐开国后,因李家父子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所以崇尚道教,把道 教作为了李唐的家教,从开元二十九年起玄宗就诏令天下生徒都要研习老庄等人 的著作,庄子也跟着沾了光,天宝元年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到了宋徽宗时, 由于徽宗兴道排佛,重又把道教抬到了国教的地位上,庄子又一次跟着沾了光, 于宣和元年被徽宗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地位虽然比真人有所上升,但由于徽宗本 人宣称自己集天神(长生大帝君),教主和皇帝于一身,所以庄子尽管成了真君, 实际上还是个配角。后来终因徽宗治国无术,本人也被金人掳去病死在五国城而 被世人唾弃,这一封号便也鲜为人知。如今,虽然南华真人祭桌前红烛已干,檀 香已冷,每每窗外风动梨花之际,才有香埃扬起,可是对庄子这位主出世、贵超 逸、齐生死的逍遥之士来说,什么真人也好真君也好,一切都是虚的,红烛檀香 迟早会冷却,而他撒下的星星之火却永远不会熄灭,正如他所说:“薪尽火传, 尽在其中!” (寄自美国) ◆  进化·达尔文以后(一)       ·方舟子· 一、跃变论、直生论和新拉马克主义 1882年,达尔文临死前心满意足地看到了他的两个思想产儿之一——共同祖 先学说已获得了生物学界的公认,已难以找到生物学家还会怀疑进化的事实。但 是他更心爱的另一个思想产儿——自然选择学说却遭遇不同的命运,只吸引了少 数追随者。它面临的一些科学难题在当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而它的思想含义 ——那种机械的、看上去冷酷而消极的世界观——也让人在感情上排斥它。在达 尔文死后,自然选择学说越来越失去其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采用其他机 制来解释进化是如何发生的。生物学家普遍排斥自然选择学说的这个时期一直持 续到20世纪40年代“现代综合”学说统一了进化论与遗传学为止,被“现代综合” 学说的创始人之一、托马斯·赫胥黎的孙子朱利安·赫胥黎称为“达尔文主义的 日食”。 到1900年前后,自然选择学说的声誉跌到了低谷。大多数生物学家都支持别 的学说,其中有三种学说被广泛接受。其一是跃变论,认为新的形态和器官是源 自大的跃变,而不是微小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缓慢而逐渐地累积下来的。 包括赫胥黎在内的一些古生物学家由于强调生物化石的不连续性,而持这种观点。 在遗传学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遗传学家们由于强调遗传性状的不连续性,也 普遍接受跃变论。其二是直生论,认为在生物体有一种内在的“种系动力”在驱 使生物朝着固定的方向进化,这种进化是非适应性的,与环境没有关系,在某些 情况下甚至能使物种因此灭绝。也有一些古生物学家持这种观点。他们注意到某 些动物化石的性状,例如哺乳动物的牙齿和角的进化,似乎是呈直线性不断增大 的。他们认为,虽然牙齿和角最终会对生物体有用而变成一种适应性,但是在其 进化初期,它们非常小,不可能有任何用处,因此它们的进化不可能是外在的自 然选择所驱动的,而是内在的动力使然,是一种促使牙齿或角不断增大的动力驱 使的结果。最终,这种动力会使牙齿和角大得变成累赘,失去了作用,甚至导致 物种灭绝。例如,爱尔兰麋鹿的角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压 得无法抬头,或容易与树枝纠缠在一起,而导致爱尔兰麋鹿的灭绝。古生物学家 用来支持直生论的化石证据其实是一种假象。在只有少数化石标本时,很容易把 它们用直线连接起来,而认为进化是直线式的,但是在有了更多的化石标本后, 人们发现进化其实是分支式的。而且,那些被直生论者认为是一种累赘甚至导致 物种灭绝的大型结构,也并非就没有用途,例如爱尔兰麋鹿的大角可能像现代麋 鹿一样是雄性用来相互角斗争夺配偶的,或是用于炫耀以吸引雌性,是性选择的 结果,而它们的灭绝发生于冰川纪结束时,是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导致的。 当时信奉者最多的是第三种反选择主义的学说——新拉马克主义。拉马克用 用进废退机制来解释生物的进化,但是在其生前和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很少有人 相信生物是进化来的,自然更少有人会去支持其进化机制。只有在达尔文确立了 生物进化的事实之后,那些对自然选择学说不满意而寻找其他机制的生物学家, 才重新发现了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机制,为了与拉马克提出的其他显然已经不 合时宜的进化理论有所区别,它被称为新拉马克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 拉马克主义非常流行,甚至当时著名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海格尔都认为只有把 自然选择学说和新拉马克主义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解释进化。 新拉马克主义的核心是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也就是说,由于生物体的 活动而出现的结构变化能够传给下一代,导致后代出现适应环境的进化。例如, 拉马克主义是这么解释斑马为什么能够跑得那么快的:因为古代的斑马为了躲避 捕食者的追捕,要不断地跑,腿步肌肉因此受到锻炼,变得越来越发达。发达肌 肉的特性传给了下一代,一代又一代传下去,斑马的腿部肌肉越来越发达,也就 跑得越来越快。而穴居动物之所以没有眼睛,是因为在黑暗的环境中眼睛对它们 没有用处,没有得到使用,日益萎缩,最终消失。后天获得性遗传不仅包括这种 用进废退的情况,还包括任何由环境导致的适应性变化,例如生长在干燥环境中 的植物,会进化出保留水分的特征。用进废退和环境的作用都能使生物体的结构 出现相应的变化,问题是这种变化能否传给下一代?在达尔文时代,这不成问题, 因为当时几乎人人想当然地认为后天获得性是能够遗传的,甚至达尔文也在其进 化理论中给用进废退保留了一席之地。只有在魏斯曼开始质疑、否认后天获得性 遗传之后,新拉马克主义者才面临着用实验证明自己的难题。 但是新拉马克主义者能够用来支持自己的实验很少,他们反复引用的实验也 可以有别的解释。例如,法国生理学家布朗-塞奎(Charles Edouard Brown-Sequard,1817-1894)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损害豚鼠的大脑,则豚鼠的后 代会出现痫癫。但是这并不足以证实痫癫就是遗传而来,也有可能大脑的损伤产 生了一种毒素,传递到子宫中而影响了胚胎的发育。遗传学诞生后,新拉马克主 义者被逼入了绝境,更需要用实验来证明自己。其中最热衷于此的是奥地利生物 学家卡姆梅勒(Paul Kammerer,1880-1926),他用两栖动物做了许多实验以证 明环境能够导致可遗传的适应性变化。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做的产婆蟾实验。产婆蟾是一种陆生的蟾蜍。水生的蟾蜍,雄的都有一个黑色 指垫,交配时用于抓在雌蟾蜍身上免得滑倒,陆生的蟾蜍则没有这个黑色指垫。 卡姆梅勒强迫产婆蟾在水中生活,繁殖了几代之后绝种了,但是在绝种之前,雄 蟾蜍据称长出了黑色指垫,而且一代比一代更明显。卡姆梅勒声称水生的环境导 致了“黑色指垫”这种适应性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卡姆梅勒为了拉到资助, 周游列国到处演讲。1923年,他带着产婆蟾标本去英国演讲,引起了轰动,也引 起了遗传学家贝特森的怀疑,要求检查标本,遭到拒绝。有些生物学家试图重复 卡姆梅勒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产婆蟾极难养殖。1926年,在多方压力下,卡 姆梅勒终于允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爬行类馆长和维也纳大学的一名教授检查产 婆蟾标本,他们发现所谓“黑色指垫”乃是用黑墨水涂上去的,向英国《自然》 杂志写信揭露此事。此时卡姆梅勒正忙着往莫斯科寄运实验设备和个人物品,准 备到那里担任莫斯科大学的教授。一个多月后卡姆梅勒开枪自杀,留下一封给莫 斯科科学院的遗书,在辞职的同时声称他是无辜的,是另外有人在他不知道的情 况下造假。 在卡姆梅勒死时,新拉马克主义在西方国家已接近破产,这个丑闻不过是压 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新拉马克主义在苏联却正在兴起。苏联政府邀请卡 姆梅勒去苏联,就是想让他领导对抗遗传学的运动。卡姆梅勒的自杀使得这场运 动被推迟了,直到1935年有了合适的人选——李森科。米丘林-李森科主义其实 也是一种新拉马克主义,这场政治闹剧在压制俄国生物学研究达30年之久之后, 终于在1964年降下了帷幕。但是新拉马克主义并没有彻底退下舞台。虽然在当代 生物学家当中几乎无人相信新拉马克主义,但是在生物学界之外,特别是在人文 学界,新拉马克主义仍然大有市场。这些当代新拉马克主义者对达尔文主义的排 斥不仅是出于对现代生物学的无知(拉马克主义要比达尔文主义直观得多,更容 易被外行理解),而且更是出于一种思想感情:如果用进废退能够成立,那么它 表明生物并不是被动而缓慢地接受自然选择,而是可以主动而快速地适应并改变 世界。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新拉马克主义要比达尔文主义积极得多,也温暖得多, 它给了人们美好的希望。但是美好的希望并不等于就是真理。 二、新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本人首先是个博物学家,他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生物变异 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基础上的。在达尔文主义日食时期,接受自然选择学说的也主 要是一部分追随达尔文研究生物变异和地理分布的博物学家。他们在野外亲眼看 到了生物对环境的奇妙适应性,这是无法用随机的跃变或定向的直生说来解释的。 对许多适应性现象,既可以用用进废退也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但是有某 些适应性现象,则只有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才显得合理。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在《物 种起源》发表后不久,贝茨(Walter Bates)发现的昆虫警戒拟态现象。昆虫中 常见的拟态现象是伪装,例如枯叶蝶伪装成枯叶、竹节虫伪装成树枝,以避免被 鸟发现。相反,那些味道难吃的昆虫则尽量使自己翅膀的颜色鲜艳、耀眼,广告 自己的存在,以免被鸟误食。贝茨在亚马逊雨林研究蝴蝶翅膀的形态时,发现了 一种新的拟态。他发现,在一个地方,不同种类的蝴蝶的翅膀图案往往很相似, 对鸟类来说,这些蝴蝶有的是不能吃的(例如透翅蝶),有的是可以吃的。贝茨 认为,那些鸟类可以吃的蝴蝶通过模拟透翅蝶的警戒色,而保护了自己。由于蝴 蝶并不能像控制肌肉那样控制翅膀的颜色,因此像伪装、警戒色以及警戒拟态的 进化,就不可能是经由用进废退而来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自然选择:那些碰 巧具有这样的形态变异的昆虫,较不容易被鸟捕食而能够留下更多的后代。 在达尔文之前,博物学家并不关心一个物种内部的个体变异,把它们视为偏 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强调个体变异的重要性,将之视为自然选择的基础, 变异以及选择作用成了研究进化论问题的博物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在19世纪 后期,博物学家开始定量地研究变异及选择作用。最早系统地定量统计生物性状 的是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高尔顿同时也是 “优生学”的创始人,这是由于他的错误的遗传观念。他不仅错误地认为人类一 切特征,特别是智力、品质、道德、创造力等等,都是能遗传的,而且错误地认 为人类遗传受两条“原理”的制约:一、祖先遗传律:人的性状各有一半来自父 母,各有四分之一来自祖父母,依此类推;二、退化律:性状显著偏离平均值的 父母生下的后代,该性状将比其父母更接近于平均值。例如,假设有一群高个子 的人互相通婚,数代之后他们的后代的身高将退化到人类的正常身高。高尔顿认 为自然选择无法改变这种退化趋势,如果不加以人工干预,优良性状将会逐渐丧 失,人类的遗传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为了将人类从灾难的边缘拯救下来,高尔顿 从动植物育种得到启发,提出了两套方案(这两套方案被其追随者称为“积极优 生”和“消极优生”),一方面,“上等人”只能跟“上等人”结婚,并且要尽 可能多地生孩子,另一方面,高尔顿呼吁政府插手,劝阻或防止“下等人”生殖。 为了证明他的主张,他做了许多统计。比如,他统计了从1660年到1865年间286 位著名的英国法官,发现九分之一有父子或兄弟关系。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当法 官的能力是遗传的,这些法官天生就继承了当法官必备的品质。显然,高尔顿犯 了统计上的两大错误,一是取样不随机,二是完全无视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家 庭环境对职业取向的影响、裙带关系对升迁的影响等等)。他用同样的方法证明 了科学家、诗人、政治家、将军甚至划船手等等全都是遗传的。 在高尔顿的影响下,一些生物学家也采用统计方法研究动物群体,但是目的 却是为了证明自然选择的作用。威尔登(Raphael Weldon,1860-1906)测量不 同地区的虾的各种性状,发现它们呈正态分布,并测量虾的器官,研究其相关性。 许多人认为这项研究奠定了生物统计学的基础。威尔登的好友、数学家皮尔森 (Karl Pearson,1857-1936)不仅发明了许多统计分析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证 明即使高尔顿的“遗传原理”能够成立,自然选择也会对动物群体产生持久的影 响。维尔登通过多项野外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他统计了螃蟹身体大小与死 亡率的相关性,发现在沉积物较多的水中,体型较大的螃蟹要比较小的螃蟹更容 易存活,在经过许多代以后,累积下来的选择作用将使螃蟹群体发生永久性的变 化,使其平均体积变大。 威尔登和皮尔森都是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以后也成了孟德尔主义的顽固反 对者。不过,在达尔文主义日食这个时期最坚定、最著名的达尔文主义者是德国 生物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1834-1914)。在1883年发表的《论遗传》 一书中,魏斯曼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机制,不仅反对跃变论、直生论,也 否认用进废退以及一切后天获得性的遗传。这种强硬的态度,显然与达尔文本人 既强调自然选择的重要性,又不否认用进废退的作用的灵活态度不同,因此达尔 文的学生罗曼斯(George J. Romanes)认为这背离了达尔文本人的主张,而将 之称为新达尔文主义,也即排除获得性遗传的达尔文主义。魏斯曼原先是个实验 动物学家,研究昆虫的变形和水螅的性细胞。由于视力出了问题,不适于做显微 镜观察,逐渐改而从事理论研究。但是早期对水螅性细胞的观察已使他认识到在 动物性细胞中,包含着某种特殊的遗传物质,必需被仔细地保存,并一代代传下 去。他把这种遗传物质称为种质,而身体结构(体质)是根据来自上一代种质提 供的信息建造的,并且是用来携带种质,进而传给下一代的。种质与体质是隔离 的,在体质发生的变化无法传给种质,是不能遗传的,生物体只能传递种质。 魏斯曼的种质学说在理论上否认了拉马克主义。由于用进废退而导致的身体 变化不能影响到种质,因此就是无法遗传的,被用来证明用进废退机制的进化现 象,例如退化器官,可以解释为是由于自然选择压力的松弛导致的。魏斯曼并且 试图用实验来否证拉马克主义。在著名的切老鼠尾巴实验中,他连续切除了22代 老鼠的尾巴,测量各代老鼠尾巴的长度,发现老鼠后代的尾巴并没有因此而变短。 拉马克主义者抗议说这个实验并无说服力,因为他们所说的获得性遗传是对自然 环境的适应,而不是人为的损伤。拉马克主义者在这么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却忘 了他们拿来证明获得性遗传的那些实验中,有的正是要证明人为的损伤也是能够 遗传的(例如布朗-塞奎的豚鼠痫癫实验)。魏斯曼的实验至少证明了发生在身 体组织的损伤不会影响到种质。魏斯曼同时也首先尝试用实验来显示自然选择的 作用。例如,他把各种颜色的毛毛虫放在各种颜色的背景中,统计鸟类、蜥蜴的 捕食结果。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建立在生物群体中具有多种变异的基础之上的,但 是达尔文一直对变异的来源感到困惑。他认为它们可能是环境的作用、生物体的 用进废退导致的。魏斯曼既然彻底否认获得性能够遗传,就必须为变异寻找新的 来源。他认为这个来源就是有性生殖。魏斯曼认为种质的基本单位是定子(相当 于后来说的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来自父母双方的定子混合起来,出现了 新的遗传组合。这种遗传重组,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变异可能性。这样,魏斯曼 就正确地认识到,有性生殖导致的遗传重组是变异的主要来源,这也是有性生殖 的意义。但是,这个过程只能是重组已有的变异,全新的变异是如何出现的?魏 斯曼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他认为新变异是由于定 子的变化引起的,但是他否认这种变化是随机产生的,而是环境的直接影响或种 质内部营养因素差异直接导致,并且在种质内部经历了适者生存的过程,他称之 为“种质选择”。魏斯曼显然没有意识到,他的“种质选择”学说虽然有选择之 名,却承认环境的诱导作用,已经背离了自然选择学说。魏斯曼犯下的这个错误, 是因为他把新拉马克主义者所做的一个实验结果信以为真。新拉马克主义者声称, 在把蝴蝶的蛹进行冷或热处理之后,不仅羽化而出的蝴蝶的翅膀色彩发生了变化, 而且其未经处理的后代的翅膀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魏斯曼是比达尔文本人还要坚定、彻底的达尔文主义者,终其一生一直在为 捍卫达尔文主义而战。在其晚年,新拉马克主义已经没落,他需要面对的是一种 新兴的跃变论——突变论。 三、突变论 生物性状的变异有两类,一类是连续变异,例如人的身高,它的数据分布是 连续的,在高矮两个极端中间有无数只有细微差异的变异,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另一类是不连续变异,例如孟德尔所研究的豌豆种子形状,一种是圆形的,一种 是皱形的,界限分明。那么,哪一种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源泉呢?以威尔登和皮尔 森为代表的生物统计学派认为连续变异是重要的,而不连续变异是没有意义的异 常现象。当时在英国,以贝特森(William Bateson)为代表的遗传学家则持相 反的观点,认为不连续变异要比生物统计学家所愿意承认的普遍得多,也比连续 变异重要得多,进化是跳跃的方式进行的。这两个学派争论极为激烈,乃至导致 威尔登和贝特森由同事好友变成仇敌。 孟德尔从研究豌豆的不连续变异入手,发现了遗传定律,其论文在1900年被 重新发现,贝特森很快将其译成英文,并成为英国孟德尔主义的领袖人物。根据 孟德尔遗传定律,生物遗传是稳定的,不受环境直接的影响,而且是颗粒性,遗 传物质不互相融合。这不仅否定了拉马克主义,也否定了传统的融合遗传观念, 从而解决了达尔文主义面临的如何避免优势性状因为融合而被稀释的问题。孟德 尔遗传定律正是自然选择学说所需要的遗传理论。但是,由于当时遗传学家和生 物统计学家之间的激烈冲突,使双方都看不到这一点,错过了将孟德尔遗传定律 与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的机会。生物统计学家排斥孟德尔定律,认为大多数性状 是连续的,不在孟德尔定律的解释范畴内;而遗传学家则认为大多数性状都是不 连续的,能够用孟德尔定律解释其遗传。 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者、荷兰植物学家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 -1935)在研究月见草时,发现它们偶尔会突然地出现新的类型,他把这种现象 称为“突变”(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新类型并非基因突变导致的,而是染色体重 排的结果)。“突变”的结果使花的形态出现重大变化,重大到像是不同的物种。 在德弗里斯看来,新物种的形成并非像达尔文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是在自然选择 的作用下缓慢地累积微小变异的结果,而是通过一次突变突然形成的,“没有任 何可觉察的预备,也没有任何过渡阶段”。他在1901-1903年陆续出版的《突变 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个新的进化学说。德弗里斯认为自己并不是完全否 定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而是对它进行了修正:自然选择不是对个体变异发挥 作用,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作用,是在突变产生新种后,决定它们是否能够 生存下去还是被淘汰掉。 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Wilhelm Ludwig Johannsen,1857-1927)所做的纯 系菜豆实验似乎为突变论提供了证据。菜豆豆粒有的大,有的小,如果总是让大 豆粒植株自交,小豆粒自交,这样持续选择下去,是否会让大豆粒植株的豆粒越 来越大,小豆粒植株的豆粒越来越小呢?他让菜豆自花授粉,这样持续若干代后, 获得了一大一小两个纯系菜豆,它们无法做进一步的选择,豆粒大小保持稳定。 纯系菜豆的大小虽然仍会出现变异,但是这种变异是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能遗传, 对这些变异进行选择不会有效。因此约翰森认为自然选择只能对已有的遗传差异 进行挑选,而一旦获得了纯系,自然选择就不再起作用,因此只有通过突变,才 能使菜豆的性状出现真正的改变,而创造出新种。 摩尔根实验室在研究果蝇时,发现了大量的突变,并且通过对突变的研究, 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样,就证实了魏斯曼的种质学说,从而彻底否定了 后天获得性能够遗传。基因突变被视为是产生新性状的唯一源泉,进化中的变化 都是由于出现新的突变导致的。突变压力驱使生物体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突变以 系统地产生新的性状。因此,进化的动力不是自然选择,而是突变压力,自然选 择对生物进化是无关紧要的,最多不过是消极地淘汰有害的突变。这种非适应性 的突变压力的观念让人联想到了直生论所说的内在动力。突变论在否定后天获得 性遗传的同时,也否定了自然选择的威力,在其主张者看来,达尔文主义和拉马 克主义一样,都成了过时的学说。 【网萃】∽∽∽∽∽∽∽∽∽∽∽∽∽∽∽∽∽∽∽∽∽∽∽∽∽∽∽∽∽∽∽ ◆              死亡的意象   ·游离·   【编者按】以下各篇选自游离的组诗《非个人史》及《隐喻的生活》。   此处所选大致反映出作者诗风阴森奇诡的一面。作者于诗中不提死亡二   字,而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游离生于福建平和,现居杭州。 ◇            在我的家乡   在我的家乡   人们为了躲避乌鸦   而闭门不出   而放弃土地   成群成队的乌鸦   从远方来   在我   食不裹腹的家乡   人们的命更短 ◇            非个人史   遗弃、绝望、乌托邦,它们   规范的称呼是:乡下、县城、省城。   这几乎是我三十年的拉锯历程。   从一个母性到另一个母性,斗争   具有普遍性,在我赤裸的窗前,   始终矗立着一棵巨木,像榨取和压迫。   三十年,我仍在拉锯。切割的进程   跟不上年轮的增长,越来越深的木屑,   掩埋着来自地底下的蚯蚓的呼喊:   有一把锄头可以切断我,有一根草   给我呼吸,有一个街头供我曝晒尸骨,   有一张纸,在第四个空格写下:身份,其他。 ◇            吸毒者   诗是海洛因,我每天拿着笔,   向自己的肌体注射。一阵   几乎痉挛的快感,精神有毒呀!   每个吸毒者都是受伤害者:遗弃、   歧视、陷害、疾病、自戕……   现实清晰得像针在挑着手心的刺。   锥心的疼需要来一剂,在稍瞬即逝   的迷幻中:母亲张开双手,陌生的人   像兄弟,祖国与我有所缓和……   为了这三秒钟的美好,我像狗一样   活着,我对着肮脏的月亮狂吠:   我要活着,我和死亡还有一首诗的距离。 ◇            豌豆的诞生   那些思想,那些混杂的精液   并不是她想要的   风通过繁衍的借口   一次又一次地   强奸了她   阳光像刀,阳光像君王   等不及分娩的日子   他掰开子宫   用暴力接生一个个   浅绿色的孩子   散落满地的壳   劈成两半的母亲   像一具具打开的棺材 ◇            低头   低下头来,再低下头来   你会闻到腐朽的气息   已经从你的下体开始往上冒   我时常这么告诫自己:低下头来   生命像一只驴子,在那儿转圈   磨盘下渗出的是模糊的浆水   四十年就是把张开的手指又弯回来   给自己一个暗示:揣紧   杂草掩埋的出口泛着蓝幽幽的光   低头,我看到去处多么的安静   尘埃飞舞的厅堂,宽敞,阳光明亮   一口棺材已经渐渐地染上了紫色 ◇            甬道   铺着花砖的甬道,连接着   我的门槛,一直伸到我的床前   一级一级的台阶从地上搭至床沿   这虚无的路在迎接我的归去   另一个我从床上坐起,走下台阶   冷飕飕的风往后吹着我的头发   我的亲人都已经沉睡,他们   也许会梦到有一束光照耀着我   或是被我激烈的咳嗽声惊醒   侧一下身又睡着了,我小心地跨过   这些东倒西歪的身躯,啊   衣服、房间、牵挂,一切都是轻的 ◇            埋   他们用土块作为标志,这下面   躺着我,我知道或许这里   也躺过别人,现在根本无从识别   他们掘开,也不会发现朽坏的木板   或者骨头,最多也就是一些   石砾和树根,阻碍了挖掘的进度   很快,一座崭新的房子形成了   慢慢地变旧,变平,慢慢地   在我的头上,长满了野花和杂草   但掩埋的只能是肉身,在铁链   钩住我的锁骨时,我已经脱窍而去   并且站在高处,俯视着发生的一切 ◇            它们   在深夜,我听到墙壁里   有互相咀嚼的声音,我不知道   是什么在消化着什么   另外一次,我走在路上   一抹白色从我眼前迅速飘过   我无法看清楚那是什么   但这不难理解,有些东西   我们叫不出名字来,它们在   看不见的领域里行动   就像某个夏天的午后,我看到   厨房里的瓷砖在冒汗   我怀疑,那里面也有一个人 ※※※※※※※※※※※※※※※※※※※※※※※※※※※※※※※※※※※ 本期编辑:虎子 本期校对:太蔟 审 稿: 笨狸、方舟子、古平、虎子、太蔟、唐郎、肖毛、亦歌、一华、应帆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李晓峰 联系人: 方舟子(fang@xys.org,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xinyusi@yahoo.com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 P.O. Box 26194, San Diego, CA 92196, USA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http://207.152.99.201)   http://xys.dxiong.com   ftp:xys.org/pub/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