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深圳大学不要脸副教授孙海峰博士论文抄袭证据之二   作者:直言不说   年前揭发孙海峰博士论文有抄袭黄鸣奋《超文本诗学》一书的行为,孙副在 微博没反驳,不知道这算不算默认?其实孙副还不止抄袭了这些,可以说黄鸣奋 的《超文本诗学》对孙副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很多素材,可惜孙副为了达到自己原 创的目的,在正文没有一处引黄鸣奋的《超文本诗学》,仅在正文18页介绍大陆 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时,提到黄鸣奋的《超文本诗学》一书的书名,并称 赞黄鸣奋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内网络文艺学的研究水平。”但是不知道是什么 原因,黄鸣奋的《超文本诗学》出现在了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中,而正文中 引过的参考文献却有很多并未出现在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列表。如果不是孙副在 后面列出黄鸣奋的《超文本诗学》,要想查到孙海峰博士论文抄袭的证据还真不 是那么容易!下面接着上一篇继续提供孙海峰博士论文抄袭的证据,有些证据表 明孙海峰有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   以下是一些新证据:   1.孙博文117页脚注2是这么写的【G.Deleuze & F.Guattari,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1980.Trans,Brian Massumi, London:Athlone P,1998,P.25】   在黄鸣奋写的《超文本诗学》(2002年)在第186页的脚注2是这么写的 『Deleuze,Gilles,and Felix Guattari,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1980.Trans,Brian Massumi,London:Athlone P,1988, P.25』   两者除了作者名称的写法稍有不同,还有一重要不同:时间。孙博文是1998, 而黄鸣奋写的是1988,我查阅原文是1987年12月21日,可见这里孙海峰绝没有看 过原文,而是根据别人写的意思自己组织,然后再抄袭别人的参考文献,结果还 写错时间了。否则请给个1998年英文版的来给大家看看?   更搞笑的是,原文第25页主要介绍“根茎结构”的意义及特点,这里可以引 黄鸣奋的翻译『根茎没有开端或者末尾;它总在中间,在事物之中,宛如插曲。 树是分支,但根茎是同盟,唯一的同盟』,该页后续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介绍根 茎结构与树结构的不同,各部分采用“与”的逻辑进行连接,推翻了主体论,去 掉基础,使开始与结尾没有意义等……(感兴趣的可以看原文),而孙博文是这 么写的【德勒兹(G.Deleuze)在《千座高原》中称之为“根茎结构”,它蔓然无 际而四通八达,又却永远处于意义滑移之中变动不居,具有异质杂生的“游牧” 性格。】,“具有异质杂生的‘游牧’性格”这个孙副是怎么从原文25页看出来 的?   其实黄鸣奋的书中确实都介绍了德勒兹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包括异质性和 “游牧民”思想,这个基本是德勒兹的招牌观点,包括“根茎结构”,而且很多 翻译有关德勒兹思想的书都写有这些内容。但是这些概念并非都是在25页提出来 的,仅有“根茎结构”是25页提出的。孙副在此时明显的总结《超文本诗学》一 书中有关德勒兹的内容,然后注明引自英文原文,这就将别人的阅读心得变成了 自己看原文的心得体会,并抄袭和抄错别人的参考!孙副,这算赤裸裸的抄袭吗? 这条证据也证明孙副还是知道什么是抄袭的,所以他做了改写,并加入自己的总 结,想蒙混过关的心态一览无余!   2.孙博文15页最后一段到16页是这么写的【在比较专门的超文本文学、美学 和网络艺术方面的述著中,以尼尔森(T.H.Nelson)、兰道(G.P.Landow)、波尔特 (D.BoRer)和阿瑟斯(E.J.Aaresth)等人的理论影响较大。尼尔森于1965年首先提 出了“超文本”的理论模型,将电子记忆体的交叉索引发展为一种以节点和链接 为要素的信息组织方式,引发了意义深远的超文本革命,并在1982年的《文学机 器》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关于“非线性叙事”(nonlinearaity narrative)的思想。 兰道则于在《超文本:当代批评理论与技术的集萃》一书中将网络与当代文学批 评理论联系起来,从互文性、复调、去中心化等方面阐发了当代电子美学与克里 斯蒂娃、巴赫金、德勒兹、德里达等思想家的之间的理论联系。波尔特在《书写 空间》中将电脑媒介理解为新型的“书写空间”之一,提示了历史上写作技术的 变迁对个体心灵与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阿瑟斯1995年在其博士论文《电子文本: 遍历文学透视》中引入了动力学上的“遍历”(ergodic)范畴,将电子艺术的解 读机制从“互动”(interactive)的层面推进到更富有主动意味的“遍历”层面。 另外还有乔伊斯(M.Joyce)等颇具后现代风格的作家在积极进行电子文学实践, 并产生了一系列探索性的超文本作品。】其页脚注明如下:   T.H.Nelson:Literary Machines.Mindful Press,1982.   G.P.Landow:Hypertext:The Convergence of Critical Theory and Contemparary Technology.Baltimore(M.d):Joh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   J.D.Bolter.Writing Space:the Computer,Hypertext,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Hillsdat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1991.   E.J.Aaresth.Cybertext:Perspective on Ergodic Literature.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乔伊斯1987年创作的超文本小说《下午;一个故事》(Afternoon,A Story) 用多向链接的方式展开叙事,被认为是超文本文学的开山鼻祖。   看来孙副应该是看原文后的总结了,可是查黄鸣奋《超文本诗学》一书,多 处文字意思与孙博文一致,现抄录关于兰道的描述如下:   黄鸣奋《超文本诗学》一书512页中是这么写的『在超文本美学领域,兰道 是最负盛名的理论先驱之一。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超文本:当代批评理论 与技术的荟萃》修订本。在这本书中,他首先追溯了超文本的由来,阐述了布什、 德里达、纳尔逊等人对于超文本发展的贡献,然后,从文本的开放性、互文性、 多声部、非中心化、“根茎”隐喻等多种角度分析了超文本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 的联系。经他剖析,克里斯蒂娃、巴赫金、德勒兹等人的影响豁然显露。』   其他人的叙述可以查黄鸣奋《超文本诗学》一书91,281,512-517页等处。   3.孙博文第46页顶第一个引语后是这么写的【由于制作了无数脱离原本而存 在的拷贝,因而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原作;】没有写明引自哪儿。   而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年版第87页中是这么写的『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 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孙副,这个在你的头脑中算抄袭还是写作不规范?还是算自己的原创?后面 还有这样的例子,就不一一问孙副了!   4.孙博文122页脚注2注明是严锋《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载《读 书》1997年第1期。没有说明哪一页,所引的文字注明为【“在这样一种文本的 乌托邦中,一切要素都平等地和平共处。我们像风一样自由地在无数的文本之间 穿行,而过去则只能乘坐有固定的路线、固定的停靠站点的定班车。阅读不再是 一种不可逆的线性的历史过程,而变成了交互指涉的快乐游戏。这种阅读具有一 种非时间化的意识流的结构,仿佛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这是一幅全面解构的图 景。”】而在引语之前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以至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固有界限也被 摧毁殆尽。在传统的篇章结构中,相对于正文而言脚注、尾注这些东西只拥有仆 从的、边缘的身份(德里达便曾经致力于对这种中心——边缘关系的颠覆)。然而 在超文本空间中,无需乎解构的操作,中心便已自动地烟消云散,脚注、尾注们 可以随时摇身一变升格为正文。】   查阅严峰文章,页码为22,其被引段是这么写的『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界限被 摧毁殆尽。在传统的篇章结构中, 相对于正文而言, 脚注、尾注这些东西只拥有 仆从的、“边缘”的身份, 德里达便曾经致力于对这种“ 中心一边缘” 关系的 颠覆。现在可好了, 无需乎解构的操作, 中心自动地烟消云散。脚注、尾注们摇 身一变, 升格为正文。在这样一种文本的乌托邦中, 一切要素都平等地和平共处。 我们像风一样自由地在无数的文本之间穿行, 而过去则只能乘坐有固定的路线、 固定的停靠站点的定班车。阅读不再是一种不可逆的线性的历史过程, 而变成了 交互指涉的快乐游戏。这种阅读具有一种非时间化的意识流的结构, 仿佛电影里 的蒙太奇镜头。这是一幅全面解构的图景。』   孙副请解释下,为何引的时候抹掉上半截?欺负没人看你引的原文吗?这绝 非孙海峰疏忽,因为第一句话他作了改写,大约是想将这段据为己有进行改写, 后来不知何故忘记了还是就想欺负答辩评委看不出来呢?   5.孙博文51页脚注1是这么写的【莱布尼兹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地位值得大 书特书,其影响最深远的贡献要算是“普遍语言”的设想。莱布尼兹对于这一语 言的期望是通过记号操作判定对象间的严格关系。认为“普通语言”会使推理中 的错误完全避免,只要哲学家们围坐一桌说“我们来算算吧!”无休止的哲学争 论便会立即停止。当然莱布尼兹并未实现这一伟大设想,但他的工作激发了后人 的探索,并导致了现代符号逻辑(尤其是计算机的基本语法——布尔代数)的产 生。】   查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的形而上学》一书第36页中有句话是 这么写的『对党派之争,莱布尼兹也许会说:“让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通用语言, 然后让我们坐下来算算看。”』实际只要查看海姆这本书的35-37页和96页,就 可以发现孙博文是对其内容的改写。否则请孙海峰提供下原始出处?   6.孙博文32页脚注1是这么写的【按照莱布尼兹的观点,每一个“我”都是 封闭的单子,没有向外界敞开的任何“窗口”。人们觉得自己与外界有交流只不 过是假象,实际上单子间是“前定和谐”的。这种前定和谐说否定了人的自由意 志与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当代网络生活所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个体 在是交往中不断建构自身的,“单子”是有“窗口”的——目前最流行的“视窗” (Windows)电脑界面系统便构成丁一个的绝妙的象征。】   查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的形而上学》一书第100页中有句话 是这么写的『用莱布尼兹的简洁表达就是:“单子没有窗户。”』   7.孙博文46页第一段末尾中是这么写的【如果本雅明活到如今的数字化复制 时代,一定会对“复制”这个命题的深刻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没写引自哪里。   查严锋《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第18页第二段中是这么写的『如果 本雅明活到数码复制时代, 一定会对复制这个命题的深刻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实际孙博文在这段表达的意思基本和严峰文的第二段意义一致,看一看两者 的原文进行比较就一目了然。   8.孙博文34页最后一段中是这么写的【“审美”(aesthetic)源自希腊语的 (希腊文)(aesthesis)、(希腊文)(aisthanesthai)和(希腊文) (aesthetos),表示与感觉与知觉有关而并无任何艺术论的内涵】没说引自哪儿。   查韦尔施《重构美学》,第104页第三段第二句是这么写的『“美学”可以 上溯到源自希腊语的(希腊文)(aesthesis)、(希腊文)(aisthanesthai)和 (希腊文)(aesthetos),该词用以概述感觉与知觉,先于任何艺术论内涵』   好吧,这篇也先到这儿吧!   2013.03.4 (XYS20130309)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