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物理泰斗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      □马京生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中国核物理泰斗。   他是中国唯一享有“金博士”荣誉的科学家,他是 中国“8 6 3 计划”的4 位介导者之一。   1 9 8 6 年,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同志对王 淦昌等4 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指示,通过认真全面的分析 论证,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 6 3 ”计划) 纲要》。   1 0 年过去了,我和王淦昌老先生有过多次接触, 这次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明天要去广州出差,让我赶 快去拿照片,我气喘吁吁地一进他的家门就冒了一句: “您都快9 0 大寿了,还跑那么远? ”   王老风趣地说:“我现在是8 9 . 5 岁。今年我还 去了一趟哈尔滨,出远门没问题。我年轻的时候吃了很 多苦,所以我不怕吃苦,坚持锻炼,身体一直很好。就 是小时候爱看三国、水浒那些小说,把眼睛看近视了。 ”   坐在王老身旁的吴月琴女士,静静地听我和王老交 谈,使人有一种直觉,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她个子不 高,一身深蓝色的衣服,朴实热情。她看看墙上的表, 用浓重的江苏常熟口音说:“我该去做饭了。”   我睁大了眼睛看着她,9 2 岁高龄的老人,居然还 能下厨掌勺,不能不使人佩服这位勤劳一生的东方女性 。如今她和王淦昌已经携手走过了白金婚。   “她不懂科学,只会切菜。”王老乐呵呵地说:“ 她只上过小学,看报纸还行,不会写字。但她可是全力 以赴支持我的科学事业呀! ”   从“孩博士”到“金博士”的艰难奔波   1 9 8 4 年4 月1 8 日,联邦德国驻华使馆。   西柏林自由大学校长黑克尔曼教授代表西柏林自由 大学庄重地授予王淦昌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5 0 周年。   这个被德国人趣称为“金博士”的荣誉,是专门为 获学位5 0 年后仍站在科学第一线的科学家们设立的。   王淦昌是享有这一荣誉的唯一的中国人。   黑克尔曼校长称他为研究基本粒子的卓越科学家, 是西柏林自由大学的骄傲。   王淦昌接过荣誉证书。在他遥远的记忆里,2 7 岁 他就成为物理学博士,当时人们都称他为“B o y D o c t o r ”( 即孩博士) 。   他摸了摸自己满头的白发:这时间怎么会过得这么 快?   1 9 3 0 年,他考取了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从师 于杰出的女物理学家迈特内。   柏林大学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放射物理研究室,就 在柏林郊外一个名叫达列姆的小镇上。大城市的喧嚣, 现代生活的繁华与这个宁静的学府几乎毫不相干。   当时正是现代物理学史上的黄金时代。量子力学取 得了巨大成功,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迅速发展。   他每天在那里闭门苦读,潜心于课堂和实验室。因 实验室的大门晚上1 0 点就关闭了,他常常要翻出围墙 回到自己的宿舍。1 9 3 3 年,他的博士论文顺利地通 过了答辩。   此时,希特勒篡夺了德国政权,开始推行灭绝人性 的法西斯专政。推行排犹政策,迈特内教授因为是犹太 人,不能在柏林大学任教,只可在化学研究所内作研究 。王淦昌看到导师的艰难处境,感到德国的窒息,他无 法继续沉浸在实验室和书本之中了。   在他结束自己的留学生活之时,他又去了英国、法 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学术访问,见到卢瑟福、查德 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学家,学习了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 实验技巧。1 9 3 4 年4 月,王淦昌回到了灾难深重的 祖国。   他要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   夫唱妇随,共铸爱国之魂      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才发现,祖国母亲身上遍体鳞伤 。他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讲授物理课。他至今都 清楚地记得:1 9 3 9 年2 月5 日,日本鬼子的1 8 架 飞机向浙江大学校舍投掷炸弹1 1 8 枚。   浙大的师生们和全中国人民一样掀起了规模空前的 抗日救国运动。群众积极抗日的热情,深深打动了王淦 昌,他和物理系仪器管理员任仲英一块儿沿街挨家挨户 宣传抗日,进行动员,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募捐到了大量废铜铁,用来制造抗日枪炮。王淦昌回到 家里又和妻子商量:“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不能 投笔从戎,去打日本侵略者,但我们可以捐出钱财去买 武器来打日本鬼子。”吴月琴点点头,她理解自己的丈 夫,支持丈夫的行动,她拿出了他俩结婚时娘家陪嫁的 全部金银首饰,连同家里的所有积蓄统统交给丈夫捐献 抗日。仅银元就有1 0 来斤重。   浙大迁到遵义之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治学环境 ,王淦昌有机会大量翻阅资料,收集能够收集到的国际 上有关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法和结果,这些结果都 只是支持中微子存在的假说,而没有一个能确凿地证实 中微子存在。王淦昌经过归纳分析,获得中微子存在的 证据,写出了《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一文,于 1 9 4 2 年1 月发表于美国《物理评论》( P h y s i c s R e v i e w ) 。这是一篇极有创见性的文章,引 起了实验物理学界的极大重视。这也是早期验证中微子 的著名实验。   1 9 5 6 年秋,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来到前苏联 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他 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实验小组开展了高能物理实验工作。 他们利用联合所的先进设备寻找新奇粒子的研究。1 9 6 0 年王淦昌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 负超子。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粒子→反粒子对 称性的认识,也是联合所少数几个重要发现之一。   就在王淦昌专心致志于寻找新奇粒子的研究工作时 ,妻子吴月琴来到他身边。一个连汉字都不会写的中国 妇女,竟然来到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这一行动尤其在 那尚属封闭的五十年代需要具备多大的勇气? ! 吴月琴 来到杜布纳,她一如既往地对丈夫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 顾。她勇敢而认真地向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学俄语,从1 、2 、3 开始到必要的对话,居然可以毫不费力地上街 购买物品,回来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   王淦昌的儿女们热爱自己的父母,尤其尊重文化不 高的母亲,他们无不带着骄傲的神情说:“我们父亲的 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有我们母亲的一份功劳。”   为祖国隐名1 7 年   1 9 4 5 年,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在延安窑洞的 煤油灯下做出中国前途与命运决策的时候,7 月1 6 日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 子弹试验,从此那里被称为死亡地带。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认识核武器这个可怕 的怪物,是从广岛和长崎开始的。同年8 月6 日和9 日 ,美国用B -2 9 型轰炸机,把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到 了广岛和长崎。灾难顷刻间降临,建筑物在闪光中燃烧 ,在冲击波下倒塌,两座城市化为废墟。   当时巨大的杀伤武器原子弹是怎么回事? 国人不清 楚,浙江大学的大学生们也都不清楚。   王淦昌教授应邀作了关于原子弹及其原理的报告。   当先生的万万没想到,1 9 年之后,他和他的学生 们参与研制的原子弹在祖国大地上爆炸成功了。   1 9 6 0 年1 2 月2 4 日,王淦昌在莫斯科杜布纳 联合原子核研究所4 年任期届满,匆匆返回祖国。当时 国家正是3 年自然灾害时期,王淦昌的家也和人民一样 ,要勒紧裤腰带,然而他却把在国外节省下来的1 4 万 卢布全部捐献给国家。尽管吴月琴要精打细算一家人的 柴米油盐,可对丈夫的行动却大力支持。   那是他永远难忘的日子,1 9 6 1 年4 月1 日。   当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杰紧急约见王淦 昌,即刻进城“有要事相商”。   这时王淦昌已经猜到八九分是什么事了。   这的确是一次重要的会面,它决定了王淦昌这位早 在四十年代,美国人编撰的百年科学大事记,就已将其 列入之中的国内外久已闻名的核物理学家,从此要隐姓 埋名,默默无闻地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他的后半生 奉献给国防工业,成为研究中国核弹的开拓者。   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王淦昌深深地意识到这一 点。   他也十分明白,自己以身许国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所有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的人都必须断绝同国外的一切 联系,因为这是国家当时的最高机密。王淦昌已是一位 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在某些领域他创造了世界第一, 然而他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将决定,他在若干年中,不能 在世界的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去交流学术成果,将 要失去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但是他欣然接受了这些 条件,改名为“王京”。   为中国的“两弹”,王淦昌心甘情愿隐名1 7 年之 久,从1 9 6 1 年到1 9 7 8 年,在世界各种学术交流 活动中他失踪了,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在猜测,王淦昌 究竟在研究什么? 从那时起,他的足迹从北京走到青海 高原,又伴着大漠的驼踪,走向罗布泊蘑菇烟云腾起的 地方。   王淦昌和我们的科技大军用汗水赢来了1 9 6 4 年 1 0 月1 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王淦昌和众多核科技工作者的奋力拼搏下,1 9 6 9 年9 月2 3 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这之后,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他为国提出了“8 6 3 ”计划   目前“8 6 3 ”计划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高科技的发 展。王老就是这样,以他那博大精深的头脑、机警敏锐 的目光、高瞻远瞩地去预见未来,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 技献策。王老说:“8 6 3 ”还要充分发挥、调动更多 的部门、更多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吸引在国外 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回国交流,沟通信息。希望 有关部门能采取更多的措施,鼓励在海外工作的科技人 员能经常回国开展科技交流,促进祖国的科技事业更快 发展。   王老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不知疲倦的 科学家。他的科研成果在祖国的科学园地里开花结果,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他却永不满足。他常常引用 牛顿的话:我只是一个在科学大海边上捡贝壳的小孩, “牛顿尚且如此,我充其量是海水中的小水花而已。” 所以,他常常念叨要抓紧时间多做些事情。他把每天的 内容都安排得很满,在他的客厅里,寝室的书桌上,到 处都堆满了科学文献、资料、著作,小本上记满了他要 处理的事情,他还有许多新的想法要实现。我不得不惊 叹他有一个好身体支撑着他紧张的科学研究。   那边厨房里往外直冒香气,在香气中我们似乎感到 这个家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现代人眼里 看来似乎有些太传统了点,可是有着高深学识的王淦昌 教授深爱着他美满的家庭。王老笑呵呵地说,“这一辈 子我都没管过柴米油盐。随着一个个科研成果问世,五 个儿女也早都从大学毕业工作了,这都是老伴管的。不 过我要是有空在孩子身上多下点功夫,他们还会更出色 的。”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