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发言涉及很多方面,俺只说说俺关注的东西。
伽利略这个思想实验,当然是偏重于逻辑推理,意在指出亚氏理论的内在矛盾(当然成不成功是另一回事,大家讨论的主要是这个问题)。科学是逻辑推理加实证。这有点像孔子所说的“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没有实证,
仅耽于推理,可能会跑到“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的迷茫境地。但是没有逻辑推理,理论将寸步难行,我们也很难穿越表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历史上还有不少逻辑推理导致的悖论,催生新的理论的例子。我想任何一个合格的科学家都不会失之偏颇,
所以谈不上靠纯逻辑推理能得到物理定律的。
斑竹对加力略思想实验中逻辑的指责,是引起这次大讨论的导火索。
大讨论是斑竹的这个贴从开始的。加入讨论,此帖得看。
"伽利略的思想实验:
如果在真空中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
那么大球的下落速度比小球快
设想用一根绳子把两球连起来,小球将会拖慢大球,速度应快于小球慢于大球
但是大球和小球合在一起的质量大于大球,根据大前提速度应大于大球
二者矛盾,所以大前提不成立
所以真空中物体的质量与下落速度无关
方舟子的思想实验:
如果在非真空中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
那么大球的下落速度比小球快
设想用一根绳子把两球连起来,小球将会拖慢大球,速度应快于小球慢于大球
但是大球和小球合在一起的质量大于大球,根据大前提速度应大于大球
二者矛盾,所以大前提不成立
所以非真空中物体的质量与下落速度无关"
不过斑竹后来说加力略的思想实验并没有真空前提,这个先按下不表。斑竹搞这个类似的在介质中的思想实验,是要挑战加力略的逻辑合理性。俺(还有其他不少人)开始其实觉得加力略那个思想实验挺漂亮的(原因如下)。所以加入了挺伽派,而斑竹延伸到介质,导致问题复杂化。昏昏等人应该更是因为介质而反对,现在动用各种数学工具算阻力,都算得不亦乐乎,更有人把爱因斯坦都搬出来了。
俺当时的观点是:
“加力略用这个思想实验很简明地指出了亚氏理论的不自洽性,由此说明亚氏理论肯定有错。但由此得出结论说速度与质量无关(尤其在介质中),肯定不是100%严谨。
把介质引入这个思想实验中,不是不可以(当然得出什么结论另论),但并不利于简洁明了地击中亚氏理论的要害。
介质的引入会使问题和推理复杂化,对手可以搅浑水。所以应该去掉或者弱化介质的参与,使思辩更加简洁有力。
至于介质的作用,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介质是其它东西,阻力可能很大。
如果这两个球是比重很小质量很小的物体,即使介质是空气,阻力效应可能很大。”
这会看来,还是站得住脚的。
但前天和Cari的一个讨论(还真是愈辨愈明),发现加力略的逻辑挑战,亚氏是可以应对的。比如,"挺亚派可以说,绳子绷紧后,两者合二为一,变成一个质量更大的降落体,根据亚氏理论,将会加速,超过原来的速度,到达与这个质量对应的大于
此前两个速度的一个更大的速度。所以不存在加力略所说的处于两者之间的那个中间速度。由此意在推出矛盾的加力略思想实验无法成功。要说加力略的逻辑问题,这个还真能算一个。没有实验,亚氏可以如此反驳而不需就范。
看来,思辩可以预测一些可能的实验结果。实验还是最终的裁判。"
这里的辩论纯粹是逻辑上的。加力略既然要推出亚氏的矛盾,他应该沿着亚氏理论继续推下去。像上面继续推下去,就发现亚氏还可以自圆其说 (甭管它与事实出于多大)。
这里再一次地看到,逻辑与实证的并重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