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冰酪是道丰盛的大众冷饮
3000年前就有贮冰消夏的做法,到唐朝已有“冰棍”出现
来源: 新商报 2009-07-27 食尚健康·释疑
冷饮,起源于3000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
周朝更设有专掌“冰权”的“凌官”。他们在每年的冬至前后,寻找最佳的取冰点。
南京玄武湖,水质清冽,一到寒冬,就会结着厚厚的冰层。“凌官”们见时机已到,便会率领众人凿出冰块,锯成方形,拖到九华山背阴的山洞里,保存天然冰块。
山洞藏冰以备制冷
待冰块将覆舟山山洞堆满后,需在冰块上覆盖草帘及厚实的稻草,最后用泥灰将山洞密封隔热。天气一热,“凌官”就命令打开山洞,取出冰块,就可以供皇室制作冷饮了。
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更广泛。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
战国中期,我国的冷饮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三国时期的藏冰之俗更盛。屈原《楚辞·招魂》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之句,后面又提到一种“柘浆和瑶浆”。柘浆,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瑶浆,泛指用各种鲜果榨制加工的糊状冷食。这琼浆柘汁,可以说是现代的奶酪、冰糕、杏仁露及枇杷露的原始产品。
唐代利用硝石做冷饮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冷饮。
其方法就是,用罐盛一定量的水,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其中;然后,将罐置于盛上水的一个大盘内,不断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以后逐渐出现了专门制作甜冰的人,这种甜甜的冰块吸引了许多顾客。
据《唐摭言》载,盛夏蒯地人卖冰于市,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结果路人一气之下都忍热走开了,不一会,冰都融化了,蒯地人终于弄巧成拙,赔了本。晚唐时,商人为了招徕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顾客。
宋代“冰酪”像现代冰激凌
宋朝初年,冷饮已经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人们把果汁、牛奶、药茶、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名叫“冰酪”。
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冰酪”大加赞赏,曾为此题诗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此时的冷饮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脱掉了贵族化外衣,享用者已由朝廷的官宦贵族扩展到了庶民百姓。
杨万里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酱和牛奶,很像“冰激凌”。
清代荷兰水奇货可居
冷饮发展到清朝,渐渐有了舶来品。
我们熟知的汽水,最初被称为“荷兰水”。
“荷兰水”的称谓起源于上海,晚清年间出版的《沪游杂记》一书中,有专文收录了“荷兰水”这一词条:“荷兰水即汽水,由西洋人生产,由日本人经营居多。后来又成为只有在日本人所开的商店才能买到。由日本直接传入沪上。”
最负盛名的是北京的“冰镇酸梅汤”。当时北方的卖冰者,以铜盏相碰作响来招徕顾客,为此,清代诗人王涣洋曾作诗赞道:“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文/贾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