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相轻何时休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yige 于 2005-11-30, 13:49:07:

一直就想写一写这个话题,因为懒,没动笔。前一阵子又有人提起,正好有报纸约稿,化点时间详细谈一下这个问题,因为爱护这个坛子,所以文章里没点坛子的名。这坛子上理科生居多,写这样的帖子不会讨好,需要申明的是本人这篇文章只针对这一现象,并不针对某一个人,请别对号入座。另外,没有新意的或是骂人的回帖一概不回。


文理相轻何时休

·亦歌·

近年来,“文科傻妞”一词屡屡见诸海外中国留学生论坛。起初可能是针对某个人,但后来广而化之,坛子上只要一方的帖子逻辑性弱些,或是搞错了某个理科的基本概念,往往就会被对方冠以“文科傻妞”。应该说,不管施与方如何辩解,这个词本身极具侮辱性。不但包含学科歧视,更有性别歧视,是男理科生的产物。若把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勉强翻成英文,则成

“You stupid Liberal Arts Major Woman”

或者俚语化些的

“Female Dead From the Neck Up Liberal Arts Major”。

让任何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看到,男的肯定大摇其头,女的不免义愤填膺。不是夸大其词,用这个词的人实在是自降身份。当前到西方留学的中国学生以理科生为主,传统意义上的文理比例失调乃是不争的事实,但受西方“平等思想”教育多年的中国男理科生潜意识里的理科优越感仍如此强烈,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西方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美国大学里,文理之分并不很明显,美国的高中根本没有文科班或理科班,进了大学,新生在前两年也往往都不声明自己的专业,而是先把该修的文理主分修完,到了三四年级,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多选些某一方面的课,如侧重理科的,毕业时则称科学学士或硕士,侧重文科的则称为艺术学士或硕士,而博士的原称根本就是从哲学博士而来的。在中国则不然,往往在高二甚至高一就已分文理,大学的文理科更是泾渭分明。在美国文理可以互换,在中国很少有哪位大学生在读了两年文科后还可转读数学物理的。比较之下,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理之分如此明显,而且如此互相轻视,美国人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吵架的时候还要分文理。究其源头,还得怪罪我们的老祖宗。

在中国,应该说最早的时候当然是文科占有绝对优势。樊迟想学习种植庄稼的农科技术,孔子说他是个“贫下中农”;公输盘研制出了可以飞翔的木竹鹊,起飞后三天都没有掉下来,自认为很有创新,却被墨子斥为不实用,说还不如去削一块大车轴上的销子,倒可以担当五十石重的东西。所以我们到今天还要向别人买波音飞机。儒墨两家显学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如此,理科生也就根本没有说话的份。以致后来道家的术士们虽研制火药成功,也没有想到要作他用。康熙大帝钻研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也被某些大臣批评说不像个君王的样子。一八六六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部分人士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的声光化电,因此想在京师同文馆所教的外语科目外增加天文和算术,并招纳正途出身的科举人员入学,招到了士大夫们的强烈抵制,结果无一士子报考。在那个时刻,理科绝对是小儿科,为五经八股的正途人士所鄙视。这种文科的绝对优越地位一直要到东渐之西风大盛后才慢慢被改变。晚清以后,留洋的学子日渐增多,其绝大多数以理科生为主,怀着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壮志,在海外学习科学技术。随着这方面人才的壮大,科技救国论也慢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记得我在读书时流行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拔高理科,割裂文理的思潮对后代学子影响深远,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导致了现今海外中文论坛上“文科傻妞”论,造成文理严重的对立。在很多文科生的眼里,理科生是不解风情、脑筋死板以及呆头呆脑的代名词。而在很多理科生眼里,学文科的都是因为理科学不好才退而求其次,改读文科的。学文科的不是煽情就是咬文嚼字,文科无用论、数学鸭蛋论甚嚣尘上。一有机会就拿理科的板子拍打文科生。譬如,海外论坛上某男贴了一篇去亚丁的游记,其中写到怎么在亚丁和八个女生同挤一张通铺,标题为“一床八个的故事”。就有一位理科生回帖说“应该是一床九个吧,文科生先把数学学好了!”这个回帖堪称文理割裂和文理相轻的经典,也反映出文理两科看问题有时的确不一样。八个一床和一床八个大不一样,“八个一床”的词义修饰空间比较狭小,玩不出太多的花样,而“一床八个”后面的空间却是无限,“八个”后可以是八个女人,八个老婆,八个情人等,读过《鹿鼎记》的,都知道韦小宝一床几个夫人的故事,这一床几个中当然不会包括韦小宝本人在内。

本人既非学中文亦非学历史出身,但对这些学科出来的人都很尊敬。因为这方面的东西读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浅薄。会背几首唐诗,写几篇还算流畅的文章,并不说明你的水平就等同于中文系毕业的。同样,我会解很多微积分的题,并不等于我的水平就和数学本科出身的人差不多了。我父亲是教化学的,本人的化学也不错,高考时曾想报考化学,并不等于我就喜欢理科。人的爱好不一样,学有所专才能学有所长,长期浸淫于一门学科,其专业水平是半吊子无法堪比的。譬如前一阵子我要校对一篇稿子,其作者有“血脉奔张”一词,我知道“奔”字用错了,印象中应该是“虎贲”的贲,但因为自己从没这样用过,为了求证,查了一本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岂知贲下根本这个意思,就吃不准了,因为在上班时手头没有辞源,只好打电话求教一位在国内教中文的朋友让她帮我查一下,没想到她立刻就说不用查,应该是“贲”,说《康熙字典》里有“怒”和“沸”的意思,另外还告诉我这字多音,有姓之分,还可用作胃里的贲门。《现代汉语词典》上查不到的东西,这位朋友随口而出,文字上如此的素养令我大为钦佩。反之,那些轻视文科的理科生,又有几个是会用《康熙字典》的,或者甚至是摸过一下《康熙字典》的?

理科注重逻辑推理,偏重抽象思维,文科需要灵感激情,侧重形象思维,二者有机融合,中国的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历史的原因和长期的教育体制导致的中国教育界的文理割裂和文理相轻已经造就了一个双头怪,以周伯通的左右搏击之术互相打个不亦乐乎。在各学科交叉碰撞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我国的文理相轻现象还如此严重,令人担忧。常有国人分析为什么大陆的科学家至今和诺贝尔奖无缘,这与长期以来的文理相轻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顶尖的科学成果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更需要灵感创新,深厚的人文素养能给人提供科学灵感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愿文理生能从此捐弃成见,彻底反省本学科优越论。知识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思维也无孰优孰劣之别,文科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理科生也要注意吸纳人文素养,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从质上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文科傻妞”一词可以休矣!




所有跟贴:
  • 都是文科自找地。别指手画脚不就没事了? - 无知 (0 bytes) 2005-11-30, 13:52:29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