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问题。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落叶归根1 于 2013-11-04, 03:36:42:

博士论文《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知网公开的博士论文电子版), 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问题。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公布的《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道德规范》判断,具体列出如下:
一、《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道德规范》
第二章第三条
(三)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纸质或电子文本,均应详加注释。
第二章第四条 下列行为被认为是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一)捏造、篡改研究数据、研究成果或引用的资料。
(二)抄袭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或者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

该博士论文问题之一:
把网络上的学术信息直接从网上拷贝下来编排到论文的行文中,故意当做个人的写作内容,甚至网络文字的颜色和标示都没有全部更改。
例1:论文71页脚注○1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被拍成电影的计有四部,分别是《われらの時代》(1959年),导演:蔵原惟繕;《偽大学生》(1960年),导演:増村保造;《飼育》(1961年),导演:大島渚;《静かな生活》(1965年),导演:伊丹十三。
例2:论文76页倒数2段 罗伯特・奥特曼
例3:论文115页倒数2段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力庇得斯
例4:论文120页倒数第2段 希腊神话
例5: 127页脚注○1 关东大地震发生以后,东京谣言四起,一片混乱。军警当局诬指社会主义者和滞日侨民纵火、投毒,授意右翼团体自警团恣意刑讯、屠杀。被害滞日朝鲜人达2613人,旅日华侨也有近200人失踪;9月4日南葛工会领导人川合义虎等被捕,在龟户警察署惨遭杀害;16日著名社会活动家大杉荣夫妇被宪兵大尉甘粕正彦杀害。日本军警当局借震灾闹人祸,致使当时的东京成为“人间地狱”的代名词。
例6:村上春树年谱 153页末尾
(村上春樹、安西水丸:《村上朝日堂の逆襲》,新潮文庫,1997年9月版)
例7:日本研究著作系年(1984-2008)178页
100.上野千鶴子、小倉千加子、富岡多恵子:《男流文学論》,筑摩書房,1997年,9月
例8: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80页绪论
注[13] 上野千鶴子、小倉千加子、富岡多恵子:《男流文学論》(M),筑摩書房,1997年9月版
例9: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94页第七章
注[1]村上春樹:《村上春樹全作品1990~2000Ⅱ-3》(M),講談社,2003年5月
例10: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97页终章
注[21][30]参见村上春樹:《やがて哀しき外国語》(M),講談社,1994年版。
另外有绪论(论文目录中写<序章>,文后的参考文献部分写<绪论>)注[1][3]注[5][6][7][8][9][10]第3章注 [27][ 40]
第4章注 [27]第7章注[10][ 21][ 22][ 31][ 32]注[21][30]等与以上问题相同。
问题:

该博士论文问题之二:
引用村上作品,大部分没有标注释,几乎都没有标页码。(数量太多,不一一列举)
部分引用他人论说没有注释,疑有捏造之嫌。
例11:论文第1页第2段
最先关注村上春树的是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几乎在村上获奖的同时,川本即在《两种青春小说——村上春树和立松和平》的视角下将这位文坛新秀定位为青春小说家,认为他的《且听风吟》是流行的青春小说思潮的新鲜血液。
问题:文中川本三郎的《两种青春小说——村上春树和立松和平》,没有标出是论文还是专著,没有标出发表的时间,出版社或所载刊物。也没有材料支持说明”最先关注”
例12:论文第3页倒数第2段
此外,前田爱、柄谷行人、黑古一夫和川村凑等学者的介入,无疑也便意味着对这一文坛现象的高度认可。
问题:前田爱是否做过村上研究,整个博士论文中没有提出任何文献。
例13: 论文11页2段
“如果省略中国不提,就无法讨论村上文学”,这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关于村上文学与中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学术见地。
问题:没有标明所引话语的具体来源
例14: 论文122页4段
持否定意见的批评者,最初是在<周刊新潮>杂志上出现的。2002年10月18日开始的三周时间里,这本期刊连续刊登了关于《海边卡夫卡》的评论。首先登场的川本三郎认为:“小说中的特权意识时隐时现令人生厌,而且这部作品中没有可以成为核心的东西”。第二周刊登的一片化名“虫”的评论认为:“与读者的互动形式也是相当粗糙的”。最后一周收尾的齐藤美惠子认为:“为了迎合粉丝们的意愿,村上在自己的习惯世界中,保守地完成了这部作品”。
问题: 没有注释,没有标明期刊的期号、评论文章的篇名、所引用话语的页码。论文122页其他段落中出现的引用文字都标了注释,这一段不自然,疑是间接引用。
例15: 论文148页第3段
村上的美国小说翻译的合作者、东京大学教授柴田元幸便认为:“日本八十年代之初兴起的新一轮译介美国文学的热潮,村上是功不可没的”。
问题: 没有标明所引话语的具体来源。

该博士论文问题之三:
部分信息没有标明来源
以下仅仅列出该论文中没有标明信息来源,但在该论文的参考文献之一《ハルキ&#12539;ムラカミの言葉と音楽》(Jay Rubin著,畔柳和代译,新潮社,2006)中可以看到的一部分内容。为阅读方便,引用该书的中文译本《洗耳倾听 村上春树的世界》(冯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以鲁宾标示。
例16:论文15页4段
1978年4月1日的一个春天的下午,村上躺在明治神宫球场坐席外的草地上,一边喝着冰啤酒一边欣赏一场职业棒球比赛。他突然感到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宇中飘下,那一刻他决定去写一部小说。
鲁宾:村上春树创作第一篇小说的环境跟小说本身可以说是融合无间。据村上在伯克利的谈话,那时1978年春天的事:---17P
→ 1978年4月的某一天,我突然感到想写篇小说的冲动。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那天下午我在看一场棒球赛。我坐在外场区,一边喝着啤酒。(略)就在这时那个念头一下子击中了我:我能写出小说来。---18P
问题:论文写“躺在明治神宫球场坐席外的草地上”属于捏造。1,球场内的草地,比赛中观众不得入内;2,“躺”着是不可能看到棒球比赛。
例17 :该论文73页最后一行起至74页1段
短篇小说《托尼瀑谷》最初的创意,来自村上在美国购得的一件印有相同字母的T恤衫。73-74P
鲁宾:《托尼瀑谷》(略)这个名字,原是印在他在夏威夷花一美元买的一件旧T恤衫上的。162-163P
例18 :该论文88页2段
1996年2月23日在东京第47届读卖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评委大江健三郎朗读了《发条鸟年代记》第二部第四节中,间宫中尉在蒙古的一口井底等死时参透生死的描述。认为这段描写与“读者的希望产生共鸣”[24]
参考文献[24]:[美]ジェイ&#12539;ルービン著,畔柳和代訳:《ハルキ&#12539;ムラカミの言葉と音楽》(M)新潮社,2006年版,282页。
鲁宾:1996年2月23日的晚上,村上跟这位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他的批评家共处一室,亲耳聆听他称赞《奇鸟行状录》“优美”而又“重要”,那感觉真是奇妙。大江进而高声朗读了第二部第五章《神圣荣光中的丧失》中那引人注目的一段,即对间宫中尉在蒙古的一口井底等死时并未在阳光泻入井底的那一刻参透生死的描述。大江言道,村上一方面完全忠实于探索纯粹属于他自我内心最深处的诸主题,另一方面又能够使之与众多读者的期望产生共鸣。---214P
例19 :该论文92页3段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这一天是村上赴美国驻日使馆领取签证的日子。
鲁宾:当年一月,阳子和村上在前往东京的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的出租车上听到广播里报道的美国已经开始轰炸巴格达的消息。这似乎不是什么好兆头。他们夫妻俩谁都不情愿巴巴地跑到一个正在打仗的国家(略)。几天后,他和阳子抵达美国时,发现美国全国都弥漫着夸张的所谓爱国主义的丑恶气氛。---172P
例20 :该论文93页4段
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里,村上沉浸在同小说创作相关的历史类图书中。并且渐渐地发现了相对完整的诺门罕战役史料。在小学时代,村上曾经不经意地看到过一本画册,上面画着的飞机和坦克是这位少年从未见过的,注释里写明了那是在诺门罕战场上使用的兵器。从那时起这个带有异国韵味的地名,便留在了村上的记忆里。人到中年的村上如获至宝,将这些书籍全部借阅,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鲁宾:村上还利用他在校园里的闲暇时间充实他对日本现代史的知识。如伊安&#12539;布鲁马所言,村上“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研究(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174~175P
→ 村上记得他小时候读过的一本历史书上有些很奇怪的样式笨拙的老式坦克和飞机的照片,这些照片就来自他称之为诺门坎的战役中(略)他把能找到的关于这一事件的极少几本书都看了个遍。--203P
→ 后来他几乎是意外地在普林斯顿图书馆翻到了几本有关诺门坎的日文旧书,一见之下他意识到对这个题目他竟然跟孩提时代一样着迷。他搜出了阿尔文,科克斯厚厚的两卷本研究专著---204P
问题:村上春树曾经说过,“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那场围绕着蒙古,满洲之间国境线而发生的关东军与苏联军队之间短暂但血腥的局部战争抱有不可名状的好奇心”(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全作品集1990-2000○4》,讲谈社,2003年,556页)。
因此,论文中说“村上曾经不经意地看到过一本画册”,的“不经意”和“画册”,或属于论文作者的无根据虚构。
例21 :该论文152页2段中间
1987年得知卡弗将应日本中央公论社之约访日时,村上特地在自己的新家为身高近一米九〇的卡弗订制了一张大床。
鲁宾:1987年卡弗应日本中央公论社邀请打算访日,村上春树特地在自己的新家为身高六英尺两英寸(1.88米)的卡弗定制了一张超大的床。---87P
问题:以上几例或是论文作者从鲁宾研究著作的日本语翻译版获得的信息,改写为中文。或也有可能参考过冯涛译的中文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该博士论文问题之四:
论文中引用他人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与原文不符。
个别引用文句在注释标示的文献页中找不到原文。
例子:论文56页3段
美国学者杰、鲁宾在自己的村上研究中,这样谈及过《挪威的森林》的经典理由。认为文学巨匠大江健三郎成功地表现了性爱、死亡和暴力时,村上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大江的成就,导致了村上的不敢轻易问津爱情题材的现实。而《挪威的森林》的出现,也因此成了村上证实自己的实力、甚至在文学影响方面超越大江的例证[16]。
参考文献[16]:[美]ジェイ&#12539;ルービン著,畔柳和代訳:《ハルキ&#12539;ムラカミと言葉の音楽》,新潮社2006年版,第180页。
鲁宾:村上曾在《且听风吟》中暗示他将再也不会在小说中写到性爱或死亡。他后来说起过,其原因在于他少年时代的文学巨星大江健三郎已经如此成功地深入表现了性爱、死亡以及暴力,因此他想干点别的。但当村上在他第五部长篇小说中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向这类主题打开大门时,结果成就了有史以来最流行的日文小说。133,134P
问题:1,没有读懂鲁宾原话的内容。把鲁宾谈到的村上叙述,当成了鲁宾的叙述。2,捏造了后半句评论。
例子:论文67页最下段
绿子形象是以村上春树的妻子村上阳子为原型塑造的。村上本人曾坦率地认可了这一事实,原始的资料根据可以找到两个:其一是出自作家与美国学者杰、鲁宾的私人信件
论文脚注:2001年11月27日书。参见[美]ジェイ&#12539;ルービン著,畔柳和代訳:《ハルキ&#12539;ムラカミと言葉の音楽》,第443页注释。
鲁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巨大的成功多年以来却使得惯于拿小说当自传读的日本读者对村上和阳子给出种种不断升级的错误的期待和解释,搞得夫妻俩不胜其烦。村上本人曾爽快地承认小说中绿子的某些特征是以阳子为原型的,但他断然拒绝这会以任何方式限制他赋予这个角色其他特征及一整套纯属虚构事件的自由。136P
问题: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无论是村上还是鲁宾,都没有承认“绿子形象是以村上春树的妻子村上阳子为原型塑造的”。论文的作者或是没有读懂鲁宾的原意,或是捏造出一个信息。
例子:论文109页2行
“文学的真正特性在于它包含了两个交流语境:一是出于文本之外、现实生活之中、牵扯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语境;其中作者担任信息发送者,读者则担任信息接受者。另一是出于文本这一虚构世界之内、由叙述者(发话者)和受述者(受话者)构成的交流语境”[6]。
文献目录[6]: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7 月版,第 124 页。
问题:在这本书的124页根本没有论文中引用的如上文句。
例子:论文121页1段
据《朝日新闻》2003 年年底的统计,“《海边的卡夫卡》上下两卷共热销 58 万部”[29]。
参考文献 [29]小森陽一:《村上春樹論―〈海辺のカフカ〉を精読する》〔M〕,平凡社,2006 年 5 月版,第 9 页。
原文: そして一か月後には、「上下巻合わせて五八万部のベストセラーとなった」と一〇月一六日付『朝日新聞』は報道しています。
(小森陽一《村上春樹論―〈海辺のカフカ〉を精読する》平凡社,2006, 9页)
问题:论文引用和原文的内容有出入。
例子:论文124页2段起
小森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这并不仅仅是一部单纯描写一个十五岁少年成长经历的作品,在某种含义上,它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战后日本国家历史的影射和寓言。“田中这一出场人物的设定,使‘战争’与战后日本的历史总体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成为‘空壳’,成为从‘战争’到战败、直至战后日本社会的‘一本书也没有的图书馆’”[44]。从而以“无奈之举”的话语体系,表达了“拒认历史、否定历史、割断记忆的不寻常的恶意”[45]。村上的“媚俗”在于满足“一种在日本已经社会化和大众化的无意识的欲望,以及一个作家于此相迎合的具有危险性的文学转向”[46]。小森还特别指出,作品是在某种难以割裂的历史语境下被阅读和阐释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宿命观也未能受到冲击。
第二,他认为河合隼雄与加藤典洋对村上春树的支持与肯定,是流行文学现象中文学、政治、医学诸领域的一种合谋。九十年代中期,村上与河合就“物语对人的疗愈”曾两度对话,小森认为那以后村上“更加有意识的将小说写作沿着深层介入读者心理的方向做出了调整”[47]。
参考文献:[44][45][46][47]参见小森陽一:《村上春樹論――<海辺のカフカ>を精読する》〔M〕,平凡社,2006 年版。
问题&#12539;注[44]:这段话是小森阳一著作的中文译本《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新星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的翻译者秦刚在译者序中写的内容。见秦刚《<海边的卡夫卡>现象及其背后(译者序)》。中译本第3页。因此有抄袭之嫌。
原文&#12539;注[45]:这段话的原文是:「私はここに、『海辺のカフカ』という小説に内在している、歴史の否認、歴史の否定、そして記憶の切断という特別な悪意を感じます」。
问题&#12539;注[46]:这段话未注明原文页数,并且注释[46]的文献(该书的日文本)中并没有这一句话。但明显同小森阳一为该书中译本所写序言中的一句相重合。
中译本序:“因为在《海边的卡夫卡》的作品内涵及其被读者接纳的方式之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种在日本已经社会化和大众化的无意识的欲望,以及一个作家与此相迎合的具有危险性的文学转向”。参见秦刚译《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新星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5页。

捏造话语:小森还特别指出,作品是在某种难以割裂的历史语境下被阅读和阐释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宿命观也未能受到冲击。
这一段话出处不明,如果按照没有标注释来看,或属捏造;如果勉强认为与注释[46][47]同,该书日文本和中译本中都找不到原文,或属捏造。
抄袭话语: 他认为河合隼雄与加藤典洋对村上春树的支持与肯定,是流行文学现象中文学、政治、医学诸领域的一种合谋。
小森的这段话,在小森的书里未见,非常接近该书中文译者秦刚的话,参见秦刚译本第5页上数第6—7行。
抄袭话语&#12539;注[47]:小森认为那以后村上“更加有意识的将小说写作沿着深层介入读者心理的方向做出了调整”[47]。
这行引文未注明原文的具体页码,未见于注[47]的参考文献;但非常接近该书中文译者秦刚的话。参见秦刚译本第7—9页。或属于抄袭。

该博士论文问题之五:
出现学术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例子:论文第9页最后1段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尽管也有基本关于村上的书籍问世,包括《遇见100﹪的村上春树》、《嗨!村上春树》、《相遇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世界》、《村上春树的世界和他的作品》和《村上春树和后虚无时代》在内,大都在编辑和舶来的层面。可以称得上学术著作的中文读物,(略)还是美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写的。
数百篇研究论文页良莠不齐,与作品的流布发差巨大。既看不出专业队伍持续性、有规模的投入,也很难读到可以日本学界比肩的见解。为数不多的研究层面和意义上的文本,也只是近两三年才出现在主流期刊上,成为一种改善过程中的终端信息。总体说来,中国对村上作品的译介,表现出了过分的热情与骚动;而对理论批评与学术研究却未能作出扎实的努力,与日本的村上研究显然无法相提并论。
问题:上文没有论述过程,只有结论性的一段话。至少方法不当。
例子:论文23页2段
《且听风吟》问世的二十年间,批评界最先出现的关注声音来自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
问题:村上的小说《且听风吟》发表于1979年。到这篇论文完成时的2009年,应该是三十年了。或是从问世二十年时他人的总结性研究中摘抄下来的。
例子:论文70页1段
如果从最早的书面作品《古事记》算起,日本文学的历史已经有近两千年。
问题:《古事记》完成于公元712年,距论文完成的2009年之间,刚好1297年,还不足一千三百年,怎么能说近两千年。这不是一般的笔误。论文作者缺乏关于日本文学的基本常识,更缺乏严肃的治学态度。
例子:论文118页第1段
在关于武家文化的表述里,除了儒学主张做人之道外,核心思想仍然是作品中超自然的异常。《雨月物语》集的一个短篇,亦即《菊花之约》中的一位武士的魂灵,成为作家探讨为信义、亲情和友情牺牲生命,化烟成仙的价值天平。
问题:上田秋成的《菊花之约》,众所周知是中国小说《范成大鸡黍之交》的翻案之作;小说的核心不是“超自然的异常”,而是践诺。

例子:论文18页中间部分
“在20世纪的文学格局中,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传统的现实主义或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继续向前发展,以革命的浪漫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为原则和方法的无产阶级文学,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文坛;一种涵盖了诸多流派和思潮的现代主义文学,迅速崛起和扩展”[24]。尽管村上从未被视为一位循规蹈矩的作家,实际上他,也从未与‘内向的世代’为伍,然而却不可能丝毫感受不到当时文坛的气息。
参考文献:注[24]叶渭渠 唐月梅编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2004:2页
问题:引号内的文字,参考文献的原作指的是20世纪前半期的日本文学,即大正时期和昭和初期的文坛。而村上的文学创作,要晚于那个时期大约50年。论文的作者不了解日本文学史,更不了解日本战后的文学史,不了解村上春树从事文学创作时期的日本文坛。错误的拼凑。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